
本報記者 孟凡蕭
通訊員 郭素彥 趙儒寧
孝養三十余載,老人已是全村年齡最大的男性
老支書家開磨坊,智障村民常去“幫工”,磨坊關門“幫工”卻“賴著”不走。老支書見其無依無靠,就將其認養在家。這位好心的老支書名叫孫希賢,是陽谷縣七級鎮孫莊村的原支書。現年過六旬的孫希賢已照顧這位年逾八旬的智障老人秦普玉三十余載。“子承父業”,為能更好地照顧秦普玉,孫希賢的兒子孫義濤從父親手中接過照顧老人的職責。
智障“幫工” “賴著”不走被認養
18日,灰蒙蒙的天空不時飄下些許春雨,在七級鎮宣傳委員孔凡坤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七級鎮孫莊村老支書孫希賢家中。剛一進門,就見到一位身體硬朗的老人。
“這就是老支書照顧了三十多年的秦普玉老人。”孔凡坤介紹到,孫莊村全村300多人,有孫、宗、秦三個姓氏,而秦家是村上的“獨門”。秦普玉先天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父母去世后,他住在自己的三間破土房子里靠鄰里接濟度日。后來多虧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老支書孫希賢將其認養,現在他已是全村年齡最大的男性了。
孫希賢介紹,他家與秦普玉的緣分要追溯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他和老伴兒杜桂英在村里開了一家磨坊,當時已年過五旬的秦普玉常到磨坊中玩耍,有時也幫著干些零活。因其無人照顧,就常讓其在家吃午飯,也算是他幫忙的工錢。
1993年,南水北調工程遷占,孫莊村整體搬遷,孫家磨坊不開了。可秦普玉還像往常一樣留在孫家,任誰說都不愿離開。“我們非親非故,磨坊也不開了,也可以不再收留他。但是不管他,他生活又不能自理,還不得餓死。”就這樣,孫希賢一家就接納了這個“家人”。
視為家中成員,孝養三十余載
孫希賢這一認養就是三十余年,秦普玉早已成了這個家庭的一份子,在村上已沒有任何親戚的他,現在連戶口也都落在孫家。
孫家人喜好素食,而秦普玉卻喜歡吃肉,為滿足老人的口腹之欲,孫家就常買些肉讓老人吃,還時常讓其喝些小酒。“他現在是村上年齡最大的老人了,很多有兒女贍養的老人生活都不一定有他好”,村民孫希振感慨著孫家人對秦普玉無微不至的照顧。
秦普玉的出現也給孫家帶來很多“意外”,雖是“白住”,但智力低下的秦普玉脾氣卻很大,耍起小孩脾氣時常讓孫希賢老兩口哭笑不得。一年麥收,因不同意麥糠送人,70多歲的秦普玉撂起了蹶子,離家出走,這可急壞了孫希賢老兩口。“當時全家出去找,在村口河邊找到他,怎么勸都不回來,從下午一直哄到晚上,直到凌晨兩點連蒙帶嚇才弄回來。”談起這段往事,孫希賢無奈地笑道,“當時氣得我犯了心臟病,家人趕緊給我送去‘救心丸’,氣得我兒子義濤一直哭,但他智力有問題,總不能不管他吧。”
2013年冬天,在外干農活的孫希賢聽到鄰居呼喊“你家房子冒煙啦”。他趕緊放下農具大步跑回家里,一看是秦普玉居住的小屋里冒出滾滾濃煙,62歲的孫希賢一邊大聲呼喊一邊沖進小屋,將還躺在床上的秦普玉連拉帶拽弄了出來,兩人剛跑出來,火苗便竄出窗戶竄上房頂。原來,秦普玉在床上躺著抽煙引燃了桌角,“他看見著火也不知道躲,你不救他,非得燒死了。”說起這事,孫希賢邊嘆氣邊笑。秦普玉愛抽煙,今天燒壞了鞋,明天點著了被子,去年還因為吸煙將鄰居六棵碗口大的樹給燒死了,對方找上家來,他們用自家的樹賠償給了鄰居。
父子接力,要為老人養老送終
孫義濤是孫希賢的兒子,如今,父母年齡大了,孫義濤也接過了照顧秦普玉的接力棒。孫義濤常給秦普玉開玩笑:“今天鎮上來人接你去敬老院,你去不去?”秦普玉連忙站起,驚慌地連忙擺手:“不去不去,活不了幾年了,在這兒挺好挺好……”
秦普玉確實在孫希賢家過得挺好,秦普玉不僅每天吃好還能喝好。“他喜歡喝酒,每天晚上都讓他喝二兩。”孫希賢說。
年前,秦普玉感冒發燒,杜桂英找來醫生給他輸液,秦普玉身體好轉后對杜桂英說:“這次多虧了你給我看病。”簡單的一句話,讓杜桂英心里暖和了很長時間。
雖然智力低下,但是秦普玉也懂得感恩。孫希賢說,雖然他年齡比秦普玉小,但是輩分比秦普玉大。每年過年,秦普玉都很正式地給他磕頭拜年,拉都拉不動。孫希賢說:“他也是八十多歲的人了,我拉著他不讓他磕,他不干。說是‘一年了這個頭一定得給俺叔磕’。”孫希賢說,秦普玉懂得感恩,讓他們心里也很溫暖。
“他喊我父親叔,我喊他哥,早把他當成了一家人,如今他年齡也大了,父親的年齡也大了,我要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好好照顧他,讓他生活得舒服點,安享晚年。”孫義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