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癌情調查:惡性腫瘤位居山東居民死因首位
山東省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惡性腫瘤位居我省居民死因首位,在這些惡性腫瘤中,肺癌居首,占癌癥死亡的三成多。全國每6分鐘就有一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天有8550人成為癌癥患者,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癥。未來10年,中國的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將繼續攀升。
一家醫院的腫瘤生態
在濟南,山東省腫瘤醫院偏安一隅。
醫院地處濟南城西的臘山地區,在其官方簡介中,這座醫院被描述為占地面積405畝,開放床位1929張的專科醫院,設有放射治療科、腫瘤外科、腫瘤內科、婦瘤科四大學科19個專業37個病區,20多個醫技科室和基礎研究室,形成了以手術、放療、化療、中醫藥、生物治療、微波加溫治療、介入等多種技術相互配合的綜合治療優勢,其中腫瘤的放射治療尤為著名。
實際上,這座醫院比描述中更可觀。一座新門診樓建成不久,各種設施仍然處于嶄新的狀態。從北門走到最南端的病房樓,要穿越四座建筑,三片花壇。因為停車場“車位已滿”,不影響行道的路邊也停放著各種車輛。院外,醫院與經十西路相連的濟兗路寬不過十多米,路邊被各種店鋪占據,最多的是餐飲住宿與日常百貨,規模都不大。而醫院南邊是大片荒田,據周邊居民說,這些田地“早晚也是醫院的”。
在濟南為數不多的專科醫院中,形成這種生態系統的似乎只有腫瘤醫院一家。一個細節或許可以印證這種與癌癥相關的氛圍:一家民營腫瘤醫院最先在經十路選址,最終因客源不集中搬遷到此,與山東省腫瘤醫院隔街對峙。
“到這里來的病人大多是在其他醫院被高度懷疑患有癌癥,沒有誰一感冒就到腫瘤醫院做診斷的。”病理科主任穆建斌告訴本刊記者。與其他綜合性醫院相比,這里的病患相對較少,不擁擠。由于癌癥治療需要按照療程和周期計算,許多病人養成了獨特的看病作息表:每到周五,被接回家度周末,等待的家屬常常坐滿周邊的餐飲店鋪和小攤,醬肉大餅和酸菜魚頗受歡迎。周一病人返院,家屬趁機更新住院用的日常用品,周圍小超市人頭攢動。
與臨床的同事們相比,穆建斌少有與病人接觸的機會,卻比其他人更接近腫瘤本身。如果患者身上長了一個腫塊,到底是不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該怎樣治療?這都需要病理科介入:首先做成病理切片,然后交由病理醫生通過顯微鏡以及各種現代設備,來觀測人體是否出現了病變,是炎癥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外科醫生根據病理診斷才能做出治療決定。
而一張優質的病理切片,需要經過取材、固定、脫水、包埋、切片、脫蠟、染色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這其中,除了脫水和染色等少數工序是靠自動化的機器完成外,其余都是手工操作,所以常規病理檢查報告發放需3到5個工作日。這些包含著患者身體密碼信息的切片,按照國家規定,將在醫院保存1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