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癌癥地標
上世紀70年代初,“1973-1975年全國八億五千萬人口死因回顧調查”正式啟動,這幾乎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死因調查。
當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的學術領頭人之一黎均耀擔任項目技術指導組組長。黎均耀說,那時候,全國范圍內,一百多萬的醫療工作者參與其中,除了臺灣地區,去過2000多個縣區,“條件所限,很多數據都是數出來的,工作做了十多年。”
這次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死因摸查,實際上形成了兩份成果,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二是“全國人口死因地圖集”。前者于1978年發表。
1978年之后,地圖集的數據開始“沉睡”。但現實的數據則一直躁動不安。
《2013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肺癌居惡性腫瘤(俗稱癌癥)發病率第一位,乳腺癌居女性發病率第一位,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為60萬,按照平均壽命74歲計算,一生患惡性腫瘤的幾率高達22%。而在2012年,肺癌已代替肝癌成為我國首位惡性腫瘤死亡原因,肺癌已經連續兩年成為人體健康頭號殺手。
根據山東省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省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惡性腫瘤中肺癌居第一位,占癌癥死亡的三成多。
在廣大的城市地區,即使不看統計數字,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身邊罹患癌癥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近年來死于癌癥的名人名單在不斷拉長,也令人在唏噓之余,不時感受到癌癥嚴峻形勢。
“癌癥都是積累出來的,一毫米的腫塊可能已經在人身上潛伏十年。一旦情緒波動壓力激增,或被致癌物刺激時,人體正常細胞就開始變異,原發灶依然安靜,但轉移灶異常活躍,生長也越長越快。”山東省腫瘤醫院姑息門診主任醫師劉波向本刊記者介紹。
從病因學看,75%的癌癥與生活方式相關,比如肺癌的發病和死亡主要歸因于吸煙以及空氣污染、室內氡污染、廚房油煙。大約有30%的癌癥死亡源自五種主要行為和危險因素,即高體重指數,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低,缺乏運動,吸煙及酗酒。日漸惡化的公共環境,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等食品污染都是癌癥成因之一。此外,現代生活壓力不斷加劇,人體免疫能力逐漸下降,以及因為工作生活壓力而產生的不良情緒,都是誘發癌癥的重要原因,人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的狀態,很容易遭受癌細胞的攻擊。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主任陳萬青預計,由于種種原因,未來10年,中國的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將繼續攀升。預計到2020年,中國每年的癌癥死亡總數將達300萬左右,患病總數將達660萬。
中醫防癌和姑息療法
癌癥的出路在哪里?
山東省中醫院腫瘤科有60多張床位,但依然是全院出名的“床位緊俏”.12月16日,本刊記者到訪時,腫瘤科主任李秀榮正在接待一位年輕的女患者。診斷結束后,患者輕輕問道:“大夫,能不能用點中藥,讓我化療不掉頭發?”
另一位患者癌細胞體表轉移,李秀榮用特制的黃金散為其敷治,“黃金散的主要成分為雄黃,自古被用來斂瘡,對于體表破潰的收口、防滲有顯著療效”。
曾經一段時間,人們對中醫防癌有點“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局限,近幾年來,中醫治癌的療效才被廣泛認識。
“目前手術切除腫瘤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放化療也是常用方法。但許多患者不適合這些常規方法,他們大多會轉向中醫治療。”據李秀榮介紹,中醫可以通過辨證治療增強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癥生長,還可以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但對癌癥細胞的殺傷力較弱,近期療效不如其他療法,但可以作為輔助治療。
“目前,中醫可以配合放化療、手術、靶向治療等全程介入。”而這個過程中,中醫強調增效、減毒和抗癌,處方中幾乎不含攻擊性很強的抗腫瘤的藥物,許多中藥多選用虎骨萬年青、補氣養血之黃芪、人參、丹參等藥材,解毒化瘀的同時可以扶正固本,專門用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達到改變癌細胞生長環境,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中藥中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藥物,經現代科技的研究、提純,已經被制作成復方制劑和靜脈注射液,可以直接應用到臨床中。”
這種對于生活質量的追求并非中醫理論僅有。
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到2000年使癌癥病人不痛”,在世界范圍推廣應用癌痛止痛原則,并指出:“姑息治療要堅定生命的信念,并把死亡看做是一正常的過程,既不促進也不推遲死亡,把心理和精神治療統一在一起。提供一個支持系統使病人在臨終前過一種盡可能主動的生活,對病人家屬也提供一個支持系統,使他們能應付及正確對待病人生存期間的一切情況,以及最后自己所承受的傷痛。”
目前,山東省內只有山東省腫瘤醫院專門設立了姑息門診,在治療過程中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安慰。據其主治醫師劉波介紹,她希望通過對患者的姑息介入,使其在無明顯痛苦的條件下,享受生活和工作的樂趣。有條件時還可以安排善終及善別服務。
當然,在劉波看來,癌癥的預防要優于任何一種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癌癥控制綱要》顯示,約有1/3的癌癥能通過早期診斷獲得治愈的機會。在美國,近10年來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很大的功勞應歸于乳腺篩查項目的推廣。實施癌癥早發現篩查項目與癌癥一級預防措施已成為控制癌癥的最有希望的工作,美國和加拿大在這方面的工作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