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清大學科技園商業街。 文/本報記者 陳瑋 蔣龍龍 片/本報記者 蔣龍龍
5月21日,在丹鳳小區內的“友利飯莊”,居民孫樹友正在忙著招徠顧客。6年前,孫樹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當飯店老板的愿望能夠成真。2003年,濟南市確定在長清區建設大學科技園,原址的崮山鎮20多個村陸續集體搬遷,近兩萬村民在幾年的時間里,從村民一步步向市民轉變。
村民上了樓,垃圾不再亂扔
“長清大學科技園建設,涉及搬遷25個村,已經安置好了17個,最近建設的第三安置區計劃安置最后8個村。”濟南市崮云湖街道辦主任趙書斗說。九年前,趙書斗還是崮山鎮的副鎮長,鎮改街道辦事處之后,他的身份就轉變成了崮云湖街道辦的主任。
趙書斗說,拆遷涉及的村民,每人按40平米置換住房。“之前大多數村民都住平房,甚至還有瓦房,下雨天還會漏雨,院里到處都是豬糞雞糞。搬遷之后,三口之家就能住100多平米的房子,還有暖氣,居住檔次上就提高了不少。”趙書斗說,目前正在建設中的第三安置區,將配置雙氣,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66歲的張大爺家住崮云湖樂山小區,家里共有6口人。搬遷前,家住張莊村。他一家已經搬進小區8年了。拆遷前,他一家6口人住在5間瓦房里。拆遷后,張大爺一家分到2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他和老伴住一套,兒子一家住一套。“現在的居住條件比原先好了不少。”張大爺說。
但是剛搬到小區時,很多村民還不太適應,煙頭隨手就扔,家里攢了垃圾直接倒在小區。“沒過兩年,居民就養成了用垃圾袋裝好垃圾,送到小區垃圾桶的習慣。”趙書斗說,由于周圍有兩個大學科技園,很多大學生到小區附近的商店買東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區居民,從而提高了居民的個人素質。“不光如此,搬遷之后,我覺得小區居民的穿著都比以前時尚多了。”
從村里搬到樓上,除了綠化設施齊全,一個明顯的影響,就是文化氛圍的改變。在第二安置區丹鳳小區內,有一個較寬闊的廣場,幾個居民在悠閑地散步。趙書斗說,安置小區居民有舞蹈隊、合唱隊,小區內的廣場就成了居民們排練活動的地方。“以前在村里,大家也就看看電視、聊聊天,現在搬到居民樓,文化活動比以前豐富了。”
家門口就能上省級規范小學
21日,丹鳳小區居民孫先生的女兒,正在丹鳳小學上二年級,到了中午,老人散著步就能把她接回來。在樂天小區和丹鳳小區建設規劃中,配套了小學和中學。前幾年,樂天小學還被評為省級規范化小學,連趙書斗都沒想到,村民們的孩子能享受城市小學的待遇。
“以前幾個村合辦一個小學,每到防汛期校舍都要加固,取暖還都靠爐子,再加上城里的教師不愿到村里上課,教學環境和質量都不能和城里比。”趙書斗說,去年在樂天小學,繪畫、美術、書法教育一應俱全,不少優秀教師也過來任教,教室配置了空調,條件水平簡直跟過去有天壤之別,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張大爺的兩個孫女都在樂山小學讀書,“不出小區門就能上小學,上學比原先的確方便了很多。而且老師的素質也比原先高,孫女也都能寫會畫。”
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設立,也給居民就醫帶來不少方便。幾個村組搬進社區之后,各村的衛生室融合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據了解,原來的村衛生室條件簡陋,醫療水平也比較低,只能簡單地治療一些常見病,進行簡單的輸液等治療。村莊搬遷后,衛生員都集中到了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現在整合到一起,規模大了,設備多了,水平也就提上來了。”趙全斗告訴記者。
居民陳先生告訴記者,沒搬到小區前,“看病只能自行去衛生室,在路上就非常折磨人”。前兩天,陳先生突然肚子痛,很快就能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很多失地農民再創業增收
2007年,孫樹友離開了家里四畝多的耕地,搬進了丹鳳小區,并在小區內經營了自己第一個飯館。“我以前干過廚師,夢想有家自己的餐館,沒想到大學科技園建設搬遷,真的讓我實現了。”
趙書斗說,以前不少村民都以地為生,搬遷之后,村民“失業”了,有個迷茫的階段。街道上成立勞動保障中心,進行培訓教育。勞動保障中心已成為街道下屬最大的幾個部門之一,“現在村民再就業的愿望很迫切。”趙書斗說。據了解,目前勞動保障中心已經幫4000多村民實現再次就業。
大學科技園15萬師生的消費更為周邊村民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大學科技園的保安、綠化維護人員、餐飲服務人員絕大部分都是原先的村民。”趙書斗說。
“隨著大學科技園的建立,很多村民的市場意識在加強。”張大爺感嘆道,現在的村民都是主動出去找活干。張大爺會修鎖、配鑰匙等手藝,為了貼補家用,他在大學科技園商業街擺了個小攤,“每天能掙個百兒八十。”像孫樹友、張大爺一樣自主創業的居民還有很多。據張大爺介紹,他們村的不少人都自己做小生意,也有不少人像他一樣就在大學科技園周圍擺攤,他兒子也在周圍做些小生意。
相關報道:濟南長清村民胡同種347株罌粟 民警發現后鏟除
濟南長清大學城面包車借問路騙女孩上車
濟南長清54歲老光棍強奸76歲老太太
濟南長清區河道盜挖沙耗子被查 受損河床將修整
濟南長清黃河大橋投資十多億今年上半年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