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瘋狂賣地,二手房20%的所得稅被“懸空”,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正處于“十字路口”。要走出此種中央地方的博弈怪圈,維護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出臺政策時,盡可能考慮到各地不同的情況,使政策最大程度符合現實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5月22日報道,近日召開的房地產行業內部會議透出信息,針對現行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有關方面正在研究和觀察。一段時間后,若調控效果無明顯起色,不排除調整政策的可能。
一邊是政府瘋狂賣地,一邊是二手房20%的所得稅被“懸空”,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正處于“十字路口”。
日前有報道說,北京單日賣地35億。另一方面,新“國五條”出臺至今,除北京外,二手房交易個稅按個人所得20%征收的政策,在地方落空,從而使得政府控房價的決心遭受廣泛質疑。
事實上,出現上述中央地方政策不同步現象,并非始自今日,我們向有“政策不出中南海”之說,這里固有幅員廣闊,國情復雜的因素在內,但從政策執行層面看,倘若中央政策每到地方就被各種借口“架空”,導致政策最后落不了地,這并非是個好現象,長此以往,它損及的還是中央的權威,以及受政策調控的民眾利益。
當然,多數情況下,導致政策“懸空”現象的原因,也在于政策本身有問題。中國各地千差萬別,要想用一個統一的政策去調控,確實會使具體負責政策執行的地方政府感到左右為難、無所適從,這個時候,出于地方利益考慮,采取變通的辦法,也就在難免。
具體到新“國五條”二手房交易20%的所得稅這一措施,爭議就極大。國家原本以此抑制投機,促進交易,但在房價已經漲幅巨大的情況下,征收20%的所得稅不是一個少數目,很多二手房主會為了規避這一稅收,在目前賣方市場的條件下,轉嫁給買主,讓其承擔這筆費用,而二手房購買者則會選擇觀望,這樣市場仍是激活不了,房價漲不上去但也降不下來,仍然沒有達到政策意圖。
對地方政府來說,許多地方,尤其是一些二線城市,產業基礎薄弱,地方財政來源于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稅收,20%的所得稅如果導致樓市成交清淡,影響地方稅收,當然也不樂意。所以,它們一方面會想各種辦法拖延或干脆不執行中央政府部門的指令,包括借重民意;另一方面,又有著賣地的沖動,因為賣地能夠制造樓市繁榮的假象。
要走出此種中央地方的博弈怪圈,維護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出臺政策時,盡可能考慮到各地不同的情況,使政策最大程度符合現實,增加政策的適應性。除此外,政策制定者自己也有一個轉變觀念的問題,少用行政手段,多用市場方式,提高調控水平。因為行政手段本身就具有剛性和一刀切的特點,即使政策本身是好的,也可能誤殺一片。
以房地產調控為例,房價之所以越調越高,與政策制定者過分迷信政府力量,采取行政手段有關,以為政府一出手,市場會應聲下跌。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形成因素很復雜,在國民投資渠道狹窄,股市長期不景氣,以及地方政府長期依賴土地財政的狀況下,房子作為投資品的屬性只會被進一步放大,導致社會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入房地產行業。此種情形下,行政調控要發揮效果,就必須既準且狠,但這無疑要有很高的調控水準。即使如此,人們尤其是既得利益者也會采取各種辦法進行狙擊。
目前來看,為使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達到效果,必須建立起長效機制。過去的調控都帶有短期應急的特點,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劃。長效機制就必須解決上述資本市場的景氣問題,地方財政的可持續問題和土地供應的可持續問題。從房地產市場長遠發展來看,分流市場投機資金,改革稅制,打破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保障市場有充足的土地供應,改善市場的供應結構,非常重要。
新一輪房地產的調控難度很大,在不放松現有政策導向的同時,建立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乃當務之急。
鄧聿文為資深媒體人、民革中央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