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6月3日訊(記者 周衍鵬) 路口太寬、綠燈時間很短,導致行人過馬路要一路小跑、甚至闖紅燈的現象頻現。日前,交警部門在山東路鞍山路路口試點“二次過馬路”,通過增設人行信號燈、設置安全島,延長行人過馬路的綠燈時間。
山東路與鞍山路路口地處山東路跨線橋下,并且連接杭鞍快速路,路口寬、車流量大,山東路此段的橋下位置,南北雙向共計6車道,寬約20米,鞍山路雙向車道更寬,僅東西雙向的9車道就有30多米寬,同時山東路鞍山路兩條路段的不同方向車道中央均有橋墩區域,使得兩條道路的實際橫跨距離更長。行人一個信號很難一次性通過,致使滯留在路中。這一路口還存在左轉彎和右轉彎車輛,且流量較大,造成車輛與行人沖突的現象嚴重。
3日下午,記者來到該路口看到,這里已經重新施劃了清晰的人行橫道線,在山東路南北方向的人行橫道線中間路段,已經分別設置了一處新的雙向人行信號燈,新設的人行信號燈正好安裝在橋墩下的非行車區域,由十根鋼柱圍成一個安全島,可供十余名行人在里面安全等候。
記者觀察發現,在山東路南北方向新設置的人行橫道路中信號燈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行人若想從此處過馬路,前半段路應以橋下新設的信號燈指示為準,待行至安全島后,再以原有的馬路對面信號燈指示為準,這實際上就實現了行人“二次過馬路”。相比之前僅看一組信號燈為準,目前“分兩次走”的結果是,行人過同一路口的綠燈時間相當于至少增加20秒以上,同時還避免了左轉車輛與直行行人搶道的行為。這一改變受到行人一致好評,紛紛表示“再也不用跑著過馬路了”。
市交警支隊設施處副處長蒲東介紹,行人過路安全島的設置理念,擬破題“中國式過馬路”問題,是在不改變路口車行道信號燈配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車輛左轉彎時空閑的道路資源,提高道路行人的通行效率,減少行人等候信號時間,由原來一個周期內只有一次過路時間變為兩次過路時間,為行人安全快速通過道路提供方便。據了解,交警部門將根據試點情況,下一步在全市其他大型平交路口推廣。
“二次過馬路”設置有要求 道路改造可預留“等待區”
民警介紹,“二次過馬路”實際上是通過增加人行橫道信號燈設施的方式,將行人過馬路的時間總體上分成兩段,讓行人過馬路的時間更加充裕和自由。隨著島城道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出現越來越多的車道較多、道路較寬的主干道,比如香港路、銀川西路、山東路、遼陽路、福州路等道路,從理論上來說,是比較適合采取二次過馬路的方式,來方便行人過馬路。
“人行橫道信號燈的時間是根據多數人步行平均速度來計算的。”民警介紹,在實際過馬路時,會有一些無法一次通過道路的情況,特別是在一些車道較多、道路較寬的路段,很容易出現左轉車輛與直行行人搶道的現象,迫使行人滯留路中間,帶來極大安全隱患。除像在香港中路與南京路這類路口設置安全島外,二次過馬路這種方式也可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使行人過馬路更加方便從容。
但是“二次過馬路”的設置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道路中央要有如立交橋下非行車區、隔離綠化帶等隔離帶,道路寬度也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同時,要設置行人防護設施來保護行人安全,最后是設置人行橫道中間信號燈。現有的大多數較寬的道路都難以達到這些條件,如香港路、福州路等道路,路中央沒有隔離帶,路中雙黃線的寬度實際上只有半米左右,難以設置有效的“等待區”。
交警部門建議在新建、翻建、改造、拓寬等道路改造時,可以提前預判道路建成后行人過馬路可能會比較集中的位置,規劃、設計預留可進行“二次過馬路”的硬件條件。 本報記者 周衍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