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籌建之初一片荒蕪地到充滿活力的創新高地,20多年風雨兼程、砥礪發展,臨沂高新區砥礪前行、奮勇爭先。



如今,“雙創”已經成為全區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成為應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有效手段,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
剛剛過去的一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春天里,高新區順勢而為,通過建設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從人才、空間、服務、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新業態、新技術、新服務、新模式發展,全力構建有利于“雙創”蓬勃發展的環境,大眾創業熱情競相迸發,萬眾創新智慧充分涌流。2016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億元、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完成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17.7億元。在全市轉方式調結構現場觀摩中,高新區排第6,較半年觀摩評議躍升4個位次。
平臺載體升級顯效。去年年底,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火炬電子元器件特色產業基地”,再添“國字號”名片。市委、市政府繼應用科學城交給我們管理后,把江泉“雙子座”交給高新區發展“飛地”孵化器。啟動了應用科學城二期、電子信息產業園2個加速器項目,進一步拓展項目承接培育鏈條,傾力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配套延伸的完整孵化體系,滿足孵化項目“種子期-成長期-壯大期”各階段需求。通過一年來的不懈努力,高新區還成功創建了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4家,龍湖軟件產業園完成了主體建設,科技孵化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加上民營孵化器,總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引進科技孵化項目87個、技術轉化項目37個,孵化平臺的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
企業創新活力迸發。全區獲批市級以上科技項目58個、研發平臺39個、高新技術企業14家、市級科學技術獎勵11項,新增專利申請292項、授權162項。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實現了自主培養國家“萬人計劃”零的突破,1人入選科技部創新創業人才推進計劃。以海納電子、龍立電子為依托,成功申報全市第一家軍民結合省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中瑞電子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共建“聯合技術中心”,海納電子等3家企業在北京、上海設立了協同研發中心。
政策引導作用顯現。該區健全完善了創新創業政策體系,投入專項扶持資金5100多萬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持續提升,占GDP比重超過5.8%。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2017年,高新區將繼續堅持把“三引一促”作為加快發展的生命線,以創新創業為動力源,以深化改革為支撐點,著力破瓶頸、壯優勢、強動力、補短板,促進經濟運行呈現結構更優、質效更好、后勁更足。
創新創業是高新區的優勢所在、動力所在,全區將放大優勢,讓驅動發展的引擎更加澎湃!
做強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加快推動應用科學城二期、電子信息產業園2個加速器建設,進一步拓展項目培育鏈條,切實把孵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龍湖軟件產業園建設,同步推進招商運營,力爭上半年投入使用。加快推進火炬雙創大廈后續工程建設,探索“飛地”科技孵化器運營模式,進一步拓展孵化騰挪空間。全面抓好孵化器運營管理,把孵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一步膨脹經濟總量、提升綜合實力。健全完善創業輔導體系,發揮“雙創基地”作用,定期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客大賽”等活動,再孵化畢業一批高新技術創客和創業企業,努力爭創國家級、省級、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突出企業創新創業主體。進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構建政策高地,形成鼓勵創新、推動創業的激勵機制。力爭年內新增省級創新平臺15家以上、市級30家以上;實施技術創新項目90項以上,其中省級30項以上;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20個以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家以上;新增專利申請260件以上,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保持全市第一。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水平。大力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深化與國內外知名院所的聯系對接,支持區內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等高端資源,共建先進制造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力爭年內合作建立研發機構26家以上。大力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區內企業以設立境外研發生產機構、承擔國際科技項目等方式,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拓展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支持中瑞電子建設省級特種金屬軟磁材料制造創新中心,搶占行業研發高地。要深化軍民科技融合,支持龍立電子、海納電子等企業深入開展軍民融合項目,力爭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重點核心產品、帶動一批上下游企業,積極創建“國字號”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在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上,在這片成就夢想的舞臺上,臨沂高新區懷揣打造“創新創業示范區、綠色發展引領區、產城融合先行區、便捷高效新特區、干事創業標桿區、群眾滿意樣板區 ”的科學發展理念,默默耕耘、先行先試,高起點、大手筆地建設創新載體和創新平臺,一個充滿自主創新潛力的高科技產業孵化器、一個科學發展的示范區正日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