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臨沭縣朱村紅色文化紀念館,歷史文化陳展室、民俗展館、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紀念館、支前文化展館等依次排開,讓人感覺像是走進了歷史的課堂。2013年11月25日下午,有著接待了近5000名參觀者經歷的義務講解員王經臣,迎來了講解生涯里最特殊的一位參觀者—習近平總書記。自從給習總書記講解過之后,王經臣就成了大忙人,三年來他先后為近5萬名參觀者進行講解。

朱村曾被稱為濱海“小延安”,劉少奇、粟裕、肖華等都曾經在朱村工作和戰斗過。朱村八路軍抗戰是濱海抗日戰爭史上較為重要的一次戰斗。2012年,富裕起來的朱村村民自發捐款60余萬元,建成了由朱村抗日烈士陵園、老四團鋼八連紀念館、朱村歷史文化陳展室和朱村檔案資料館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當地村民和曾經參加過戰斗的八路軍提供的大量真實文物,已擺滿展室,讓這個紅色教育基地熠熠生輝。
17日,大眾網記者來到朱村紅色文化紀念館,聲音略微有些沙啞的王經臣正興致勃勃地給前來參觀的游客進行講解。“當初建館的目的就是讓更多人來接受教育,現在人越來越多,有時候一天能接待十幾波,雖然累點,但是心里還是很高興的。”
王經臣告訴大眾網記者,現在朱村紅色文化紀念館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參觀者來自全國各地,遠到黑龍江、內蒙古,近到周邊河南、江蘇等省份,至于臨沂本地參觀者,那更不必說了,幾乎每個市直單位都來過了。據王經臣介紹,三年來他先后為近5萬名參觀者進行過講解。
不按正點吃午飯,常常吃到一半時有來參觀的放下碗筷趕去講解,說話太多嗓子沙啞,這些似乎都成為義務講解員王經臣的工作常態。每天從起床吃過早飯趕到紀念館,王經臣通常要忙一整天,清掃庭院、擦拭展板、查看文物、為參觀者講解,經常不知不覺就忙到了天黑。
“村里很多人家都種植了葡萄,王經臣家也種了,不過由于平時講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老王常常不能去打理。”朱村村干部說,為此,王經臣家的葡萄,一畝地要比別人家少賣不少錢,盡管如此,他還是毫無怨言。
“我熱愛這份工作,想將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宣傳出去,將朱村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揚出去,將紅色教育發展起來。”說到自己的這份工作,王經臣充滿了深情。雖然過了70多年,但鋼八連的奮戰事跡不能被遺忘。歷史不會變,必須想辦法把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傳承發揚下去。
談起今后的打算,王經臣告訴大眾網記者,歷史不會變,必須想辦法把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傳承發揚下去。下一步,他將在每天堅持寫村志的基礎上,和幾名退休教師一起,準備搜集更廣泛的材料,充實紀念館的資料,把這個館做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