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一消費返利網站投入1萬元,兩年可返還8萬元后,臨沂市民張先生于7月初分三次投入了近17萬元。沒想到返還費用按照約定返還了7.9萬元后,忽然從每天返還千余元變成不足200元。多次詢問無果,張先生表示,至今還有7.5萬元未回本。
說好的返利縮水了
今年7月初,同在市場做生意的一位店長找到張先生,介紹了一消費返利平臺,對該模式并不陌生的張先生先后給對方匯入了16.6萬元。
“當時就說交1萬元,兩年返8萬元,三個月返本,兩年將這些錢都返完。費用投入后轉為積分,每天網站都會給自己賬號贈送積分,這些積分能提現也能消費,7天為一個周期,能提一次現金。”因為之前確實有朋友投入,并收回成本賺錢,在張先生看來,這種模式沒有問題,心動不已的他分三次以銀行匯款的方式給對方匯入了16.6萬元。
張先生說,一開始確實如此,大概提現了7.9萬元后,說好每天贈送1700的積分開始“縮水”,變成每天只贈送168。“大概半個月以前停止贈送積分,再次恢復贈送后就變成每天168了。除此以外,網站賬戶上已經有4萬多的積分被凍結,不能提出來。”張先生說,現在他只收回7.9萬元的本金。“我多次找代理商,希望能給予個說法,但對方也是一直在推。”張先生說,現在只希望能將凍結的積分返還,收回成本。
宣傳冊中的商家部分無合作
12日上午,記者來到該平臺所在的公司,在公司門口聚集著許多的市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給記者看了他在該消費返利平臺上的賬戶,賬戶顯示有6000多的積分被凍結,在積分被凍結之前每天的贈送積分為120左右,自9月6日后每天的贈送積分為24左右。
該市民告訴記者,他是通過介紹了解到該項目。“10%為平臺費用,按照實際消費贈送給消費者一定比例積分,積分能提現或者實體店消費。”該市民說,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從實體店消費,直接將費用匯給了平臺,以賺取更多的積分。“現在贈送的積分比以前少太多,而且部分積分被凍結了。我們來了很多次,對方總是一拖再拖。”
隨后記者聯系了該平臺宣傳冊中的商家,有三家商家無人接聽電話,還有另外兩商家表示,積分不能在他們的店內使用。
因查賬凍結部分積分
記者在該公司找到了代理商張女士,張女士表示因為公司法人與董事長不在,代理們正在公司協(xié)商事情。
張女士告訴記者,平臺沒有投入1萬元返還8萬元的說法,該行為都是代理商個人行為,平臺都是積分贈送。“我們都是跟商家掛靠,商家交給平臺10%的利潤,消費者消費后有返現是正常的。”張女士說,公司有兩個承諾,第一承諾贈送總消費額的80%的積分,承諾每天都給消費者贈送,但不承諾送多少,送多久。
對于積分被凍結問題,張女士解釋說,因為公司在查賬過程中發(fā)現有大量套空現象存在,沒有實際消費。“9月6日以后贈送的積分可正常使用,但9月6日之前一段時間的被凍結了,等查完帳之后可以正常使用,我們對此也發(fā)過公告了。”張女士說。
律師:未實際消費的金額應當返還
山東品眾元律師事務所王自豪律師認為,未實際消費的金額應當返還,收益與風險并存,投資仍需謹慎。
首先,消費返利平臺屬于消費平臺,消費者有消費的選擇權,包括選擇各種商品或服務,以及是否繼續(xù)消費的選擇權。因此,消費者投入平臺而未用于購物的金額應屬于消費者,平臺應當返還,如不返還,可通過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權利。
其次,如果張先生等人有證據證明該平臺或公司等存在虛假承諾騙取錢款的行為,相關行為或涉及詐騙犯罪,需要追究有關方的刑事責任。最后,建議大家投資仍需謹慎,不要盲目跟風,收益與風險并存,慎重選擇收益明顯過高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