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臨沂4月14日訊(記者 谷會媛 通訊員 劉學慧)“總共是54000元,走,發工錢去。”費縣馬莊鎮核桃峪村的陳慶后邊走邊說,臉上樂開了花兒。在核桃峪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前,28名工人也正等著陳慶后來發工資。
“大家等一下,我念著誰的名字,誰家過來領,領完了自己核對一下。”說著陳慶后把一份手寫的公司明細表放在桌子上,開始邊念名字邊數錢,4400元、2100元、1800元……
村民領著“工資”心里樂開了花兒,不過陳慶后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2014年,陳慶后在當地建立了青石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為社員提供技術支持、統一管理和銷售。時至今日,陳慶后成立的合作社已有300多名社員,全社擁有核桃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其規模在當地首屈一指。
不過合作社發展了,社員致富了,陳慶后還是不滿意。“俺們村里來了個‘第一書記’,看到俺的核桃種植很成規模,也為了讓更多的人跟著俺一起脫貧,他建議俺發展休閑旅游,這不就開始動手干了。”陳慶后笑著說。
陳慶后口中的“第一書記”就是省直單位下派的80“小青年”金棟,在村民領取“工資”時,他一直站在旁邊,老鄉過來他總喜歡和老鄉聊上兩句。
金棟說:“這些領工資的村民都是村里家庭情況比較貧困的,在合作社欲建設度假村時,為了幫助村里生活困難群眾,特地找來他們,讓他們在家門口掙錢。”
今年58歲的陳慶田,家里只有兩畝地,妻子靠在貧瘠的兩畝地上種植核桃,而他則東北、青島各地打工,常年不在家。“在外打工每月4000-5000元的工資,還要扣除生活費。”陳慶田說,“現在在家門口打工,工資不少,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兩得。”陳慶田在青石嶺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資120元。“這些不比在外面掙得少。”陳慶田笑著說。
其實鄉親們有這么大的變化,還得從他們身邊這個80后的“第一書記”說起。核桃峪屬于青石山區,土地瘠薄,干旱缺水,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制約了村里的發展。
“核桃峪最大的劣勢就是地處山區,位置偏僻,很難引進項目。但是這一劣勢也是一大優勢,山區發展林果產業后,有巨大的林下空間,而且周邊環境好,沒有污染源,散養草雞的市場非常看好。”金棟在經過調查后摸清了村里的情況。
2015年初,金棟與核桃峪村青石嶺專業合作社進行林下經濟試點合作,散養400只公雞和100只母雞,當年獲利2萬余元,效益十分顯著。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決定擴大養殖規模,投放1000只草雞和80頭黑豬,預期收益達12萬元。
以青石嶺專業合作為試點,金棟在這個山溝溝里為鄉親們開拓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這林下經濟也是第一步,利用現有的林下經濟發展鄉村旅游,造“核桃山谷”生態園,逐步形成集餐飲、住宿、采摘、觀光一體的綜合農家樂才能帶動周邊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金棟介紹說。說干就干,“第一書記”開始積極協調縣扶貧辦和農商行,為其爭取貼息貸款和其他項目支持,助力項目快速實施。施工期間,所有工人均為本村貧困戶,人均120元/天,全勤工資達3600元。據了解,青石嶺合作社還與本村16戶貧困家庭、共計55人簽訂幫扶協議,免費為其核桃樹嫁接改良、免費為其核桃去皮清洗,并以每斤高于市場0.5元-1元的價格收購,統一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