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臨沂4月14日訊(記者 谷會媛 通訊員 劉學慧)站在一排排栩栩如生的陶傭面前,他們臉上的表情或憨厚、或開朗、或樸實、或單純,經過手捏、輪制、模塑和高溫焙燒的陶傭,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也在黃永無聲的世界里,演繹著他們無聲的生命。
黃永,這個80后小伙,出生在費縣一個農民家庭,天生聾啞。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在寂寞中找到了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陶藝。1999年,考入濟南特殊教育學校的黃永,學會了陶土工藝。畢業后,他只身闖蕩北京,邊學藝邊創作。一次偶然的機會,黃永因其作品得到一家藝術公司的青睞而獲邀加盟,并回到家鄉成立了陶藝坊工作室。憑借天賦與努力,黃永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陶藝創作之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陶藝已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留在了沂蒙人民的記憶里。但是,陶藝對黃永來說,卻是他無聲世界的一切。
1999年,黃永從費縣的特殊學校畢業,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濟南特殊教育學校。上學期間,黃永最喜歡是油畫,同時還學會了畫漫畫和做陶土工藝品。從此之后,黃永就在藝術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2004年,他在朋友介紹下到濟南一家公司工作,但是他的作品被公司高價賣出后,他本人卻只拿到了很少一部分錢,面對這樣的不公平待遇,黃永選擇了辭職去北京學藝。在北京黃永跟著老藝人學藝。在學藝的兩年中,他租住在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每個月數著掛面過日子。他一邊跟著老藝人學手藝,一邊幫忙創作,還靠接畫漫畫的活勉強維持生計。
2009年的一場展覽中,黃永的作品和濟南一家藝術公司的陶土作品擺在一起,結果黃永的作品很快就賣完了,這讓濟南的公司對黃永非常感興趣,他們給黃永開出了更好的條件和創作空間。考慮再三后,黃永決定去濟南發展,讓自己的創作更加自由。
在外這些年,黃永的陶藝作品闖出了一片天地,他主創的“老濟南”陶藝作品獲得了濟南市著名文化遺產的稱號,這套作品被大明湖超然樓永久展出。2011年,他在本山傳媒集團的邀請下,主創了“東北二人轉三百年”大型陶藝作品,現在這套作品在北京劉老根大舞臺和劉老根會館展出。
憑借自己的堅持和不服輸的韌勁,黃永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以自己聾啞的殘缺之軀,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獨特的陶土藝術創作之路, 在無聲的世界里努力尋找著自己的夢想……
在記者見到黃永時,他正在創作一組江南嫁娶的場景,看到記者過來,他抬頭微笑,隨后繼續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一塊陶土、一把刀、一個人,勾勒出最美的創作畫面。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磨練,黃永現在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青年陶藝家。黃永的作品將陶藝、油畫、漫畫等藝術融為一體,采用漫畫變形體態,陶俑人物形態憨厚、開朗、樸實、單純,栩栩如生,性格妙趣天成,作品夸張、寫意、奔放、粗獷、意境深遠,具有濃郁的地方風俗民情和文化特色。
大型陶藝作品《老濟南》:說書的、賣糖葫蘆的、提籠架鳥的、喝茶聊天的、玩耍賣藝的……姿態細膩精致,表情豐富逼真,將老濟南人淳樸善良的鄉風民俗表現得淋漓盡致。黃永在無聲的世界里創造了一個個有聲的空間。
2012年黃永回到費縣老家,加入臨沂銀光文創園有限公司,創建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銀光文創園黃永陶藝工作室。
看到沂蒙老區日新月異的變化,尋找過去老沂蒙的記憶成為他創作的動力。《老費縣》大型陶藝猶如《清明上河圖》反映了費縣悠久的歷史和風俗民情。為了創作這套作品,他和弟弟黃鵬搜集了大量的書面材料,還有一些圖片和影視資料,一些實在找不到的以往的場景,就去找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老人,讓他們幫著回憶、敘述。反映大青山突圍戰的作品被大青山紀念館永久性收藏。
1910沂州府(現在的臨沂),這幅全景展覽共設置了300個人物,每一個都是形態各異,真實再現了臨沂的歷史和沂蒙風情。
黃永在自己的無聲世界里用心尋找屬于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