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齊魯網4月12日訊(記者 谷會媛)走在費縣馬莊鎮萬畝核桃產業園,漫山遍野的果樹生機盎然,不禁讓人想起秋天碩碩果實。“別小看了這些核桃樹,這可是我們村里,長在石頭縫里的金疙瘩。”馬莊鎮核桃峪村的書記告訴記者。
費縣地處沂蒙山區腹地,是山東省30個經濟欠發達縣和34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區之一。經過去年精準識別“回頭看”,按照省定標準,該縣還有57個重點貧困村(含新識別的19個庫區村)、3.4萬貧困戶、6.1萬貧困人口,如何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讓貧困人口和全縣人民共同邁入小康?費縣既注重輸血,又強化造血功能,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增強內生動力,讓很多貧困戶徹底拔了“窮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搞好產業扶貧是費縣實施精準扶貧、解決區域和連片貧困的主要路子。抓住了產業扶貧,就抓住了扶貧的“牛鼻子”。
發展林果種植產業 計劃脫貧9048戶19120人
費縣是農業大縣,林果種植歷史悠久,優勢明顯。費縣于2012—2014年連續三年在3個鄉鎮實施了中央彩票公益金項目,累計投入資金3800余萬元,硬化生產路125公里,有力提升了項目區基礎設施,帶動了主導產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費縣共增加林果面積5萬余畝,目前已發展核桃24萬畝、板栗20萬畝、金銀花10萬畝、山楂8萬畝、脆棗2萬畝,打造了費縣核桃、蒙山板栗、費縣山楂、胡陽西紅柿4個過億元區域公共品牌。
根據貧困人口分布,費縣對林果產業發展作了進一步研究和布局,南部重點發展核桃等干果和金銀花、油牡丹等特色經濟作物,北部重點發展板栗、山楂、櫻桃、脆棗等林果,著力在擴大規模、改良品種、暢通銷路上做文章。推行和建立“園區+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產業鏈式扶貧”機制,實行土地股份合作、貧困村集體資產入股等辦法,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發展林果種植產業計劃脫貧9048戶19120人。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 帶動區域脫貧
費縣山清水秀、生態宜人,2015年又被評為“世界長壽之鄉”。近年來,費縣把文化旅游、養老養生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一個戰略重點來抓。
由魯商集團投資50億元的天蒙文化旅游區項目將于今年“五一”投入運營,以農家樂為重點的鄉村旅游已遍及全縣一半以上鄉鎮。把產業做大做強,是投入少、見效快,盡快實現脫貧的好路子、好途徑。
投資20億元實施大田莊全域生態游項目,投資5億元實施許家崖鄉村旅游綜合示范區項目,規劃投資10億元實施朱田苑上旅游開發項目迅速推進,帶動區域內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產業計劃脫貧627戶1769人。
發展光伏產業 已有800余戶困難群眾受益
費縣山區丘陵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七成,有2萬畝荒山、灘涂,把這一自然劣勢利用起來,發展光伏產業,既實現了脫貧的效益,又符合了綠色環保的要求,是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目前已經在石井鎮投資11億元建設了裝機容量90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在朱田鎮投資6億元建設了裝機容量60兆瓦的中節能光伏發電項目,并在大田莊鄉試點開展了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幫助貧困戶在自家房頂建設6千瓦分布式電站,每戶投資4萬元,每月能實現700元左右的穩定收益。
據了解,費縣已有800余戶困難群眾在光伏產業發展中受益。發展光伏產業計劃脫貧1278戶3282人。通過產業扶貧,計劃脫貧10953戶24171人。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費縣強化保障措施,堅持倒排工期,掛圖作戰,集中攻堅。建立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幅明顯高于上年度地方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
整合涉農資金 捆綁使用 重點投向貧困村
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作為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撬動1.5億元金融資金參與扶貧開發。繼續落實好“3+4”農村治理保障體系,每年投入1億元,用于村級班子運轉保障、村級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環衛一體化和村民事務代辦,并集中向貧困村傾斜。嚴格脫貧攻堅督導考核。吸收群眾參與扶貧評價,實行差異化考核,嚴格落實追責問責制度,確保壓實責任,準確發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