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老舊的工具箱,兩架用得油光發亮的老式補鞋機,商城路口的兩位修鞋大爺,相信花園鄉的居民都不會陌生,筆者從有記憶以來,這兩位大爺就在這個路口修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數人的鞋子壞了已經不會再選擇修理了,直接扔掉的多了。兩位大爺的生意確實也沒有以前火爆了。
年紀稍大一點的是周莊的柳大爺,今年快70了,修鞋已經50多年了。劉大爺告訴筆者說,那個年代窮,沒什么營生,十幾歲就出來學習修鞋了,好在師傅教得好,自己的悟性也高,那個年代縫縫補補的也多,生意不斷,很快就能養家了。
身材瘦小的是劉湖的劉大爺,今年也快70了,雖說比劉大爺晚兩年入行,今年從事修鞋也已經50多年。劉大爺最初開始修鞋,除了因為那個年代窮,還因為,那年代,物質生活實在是跟不上,劉大爺長得比較就瘦小,也干不了什么力氣活,所以才學了修鞋這門手藝。
還記得小時候,上個鞋幫,補個補丁,換個鞋底,也就是一兩毛錢的事,現在雖說物價翻了幾番,但是修個鞋也最多收個五毛一塊的。年長的柳大爺說,不敢多收,稍微多收個一毛兩毛,人家就不修,直接扔了換新的了。
瘦小的劉大爺說,當年跟我們一起修鞋的伙計們,現在就剩我們老哥倆了,出攤一天最多也就掙個二三十塊,越來越多的人都放棄這門手藝了。我們倆也都快七十了,也快干不動了,以后估計在街上再也看不見這老家伙了,劉大爺指著修鞋機落寞地說道。
年長的柳大爺接過話茬:“我們倆也不是為掙錢,再說這也掙不到錢了,之所以還在這擺攤,一是為了打發時間,二是想著讓那些還想修鞋的人能有個去處。”
除了修鞋,不少老行當都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默默無聞的守護是最強大的力量,希望花園這兩位修鞋匠的堅守,能緩一緩老行當逐漸消逝的速度。(田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