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菏澤9月21日訊(見習記者 潘濤)直徑一米的地下管道,底部臟物淤積,周壁污水亂滴,管內漆黑一片,氣味刺鼻……45歲的杜存山,已在這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下工作了近20天。與他并肩清淤的還有近20人,他們每3-4人一組,每天以5米的進度緩慢前進,疏通城市的“腸道”。
近20天來,每到凌晨5點鐘,杜存山在妻兒熟睡時離開家,來到菏澤中華路上,7點鐘準時下到污水管道里,開始清淤工作。地表1米以下的管道內,杜存山半蹲著身子在淤泥中緩慢向前挪動,用長40厘米左右的鏟子,一點點將淤泥裝進小推車上的泥兜子里,再由上方的工人用繩鉤拉到地面。
9月21日上午10點,大眾網記者來到牡丹路與中華路交叉口附近,下到杜存山正在清淤的污水管道內,頓時眼前一黑,腳也踩進了近30厘米深的淤泥里。在直徑只有一米的下水道里,污水橫流,濃重的臭味讓人難以忍受。雖然穿著下水褲,但僅幾分鐘就被墻壁上的污水滴濕了上半身,稍一抬頭,臉又蹭上了周壁的污物。在這樣的環境里,杜存山和他的工友們每天要工作11個小時。
此時,污水摻雜著汗水已經浸濕了杜存山全身,臉上沾滿了淤泥,下水褲也沒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每天都這樣,習慣了。”杜存山對大眾網記者說。
中華路的牡丹路至太原路段修筑年頭已多,受管道及其支承結構的制約,不適用“喝泥虎”等機器設備抽取淤泥,又因多年未曾清理,直徑1米的管道內,淤泥高的地方甚至堵到80厘米高,嚴重影響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雨季排水功能,清淤工人就只能打開井蓋,鉆進污水管道內進行“手刨”淤泥。
空間狹小,空氣悶熱,偶爾從路旁居住區下水道排進來的污水都給清淤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礙。“除了滿滿的淤泥,還有大量的塑料袋、磚塊等垃圾,在里邊鉆一天也頂多清理5米左右,一個小時差不多也就挖出30兜左右淤泥。”污水管道井口處,來自東明縣陸圈鎮的朱世剛將一兜淤泥拉上來,一直重復著彎腰動作。
據了解,2017年城區防汛工程啟動以來,重慶路等路段雨污管道清淤工作已經完成,人民路清理工程接近尾聲,長江路的桂棱路到昆明路段也完成近半,黃河路的廣州路至上海路段清淤工作即將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