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村”是騰訊的一個開放平臺,核心內容是讓每個村莊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微信公眾服務號,對外可以發送文章推介村莊,對內開發村民自己的“朋友圈”——“趕集”,以及“商城”“村務公開”“便民服務”等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板塊。今年以來,我市抓住這一契機,將發展“為村”與扶貧相結合,打造脫貧攻堅新模式。截至7月初,騰訊“為村”全國總數為2364個,僅菏澤就達2142個,占全國的90.61%。近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趕到“為村”發展迅速的鄆城縣,探訪“為村”建設給脫貧攻堅帶來的新變化。
小村莊連接上大世界
7月的一天,鄆城縣隨官屯鎮彭店村村民孫成學家中因電線老化引發火災,三間瓦房全部燒光。鄆城縣國土資源局駐彭店村 “雙聯雙創”工作組通過 “為村”平臺得知情況后,局長高傳祥帶領工作組三名同志到孫成學家中查看災情,并自發捐款2000元,讓他先解決臨時生活開銷,同時鼓勵他戰勝眼前的困難,渡過難關。
鄆城縣南趙樓鎮甄莊村的幾名黨員,在“為村”平臺上發布了該村的蘑菇、小米、西瓜苗、西紅柿苗等特色農產品的有關信息,在外工作的村民看到后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等廣泛轉發,使村里的蘑菇等農產品的銷量大幅提升。
鄆城縣玉皇廟鎮陳莊村、潘渡鎮任屯村、李集鎮馬莊村及張魯集鄉的 “為村”管理員通過“美圖美景”欄目發布大量鄉村旅游信息,成功舉辦了“梨花節”、“桃花節”、“杏花節”、“千人餃子宴”等鄉村節慶活動,吸引三萬多人參加;通過農家樂和農特產品銷售,使88戶貧困戶獲益,戶均增收1300多元。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鄆城縣已有165個“為村”公眾號上線運行,其中,南趙樓鎮六合苑村“為村”指數在全國“為村”指數中首次達到滿分100分。“為村”總號“美麗鄆城隨官屯”和“水滸故里美麗鄆城”在全國排名分別列第3位、第4位。全市縣域“為村”活躍度排名中,鄆城縣活躍度80分上的“為村”19個,100分的4個,“為村”質量全市第一。
“為村”助力精準扶貧
今年以來,鄆城縣充分利用 “為村+精準扶貧云(融)平臺”,實現幫扶精細化。該平臺是鄆城縣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多系統“融合”平臺移動應用,使用人群主要是鄆城縣4000余名幫扶干部為內端應用,充分依托“為村”平臺263215名外端關注群體優勢,開展精準扶貧。幫扶干部認證為“為村”村民后,隨時可以征求全村的意見建議、發布扶貧政策、公示貧困戶、公示幫扶項目,收集貧困戶幫扶需求。只要通過手機切換即可兩平臺交互使用,實現了扶貧干部單兵信息化的新突破,打通了服務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5月,鄆城縣南趙樓鎮六合苑社區殘疾貧困戶陳鑫鑫夫妻因為家中大蒜銷售不出去而發愁。“為村”平臺管理員發現陳鑫鑫發布的信息后,積極通過平臺推廣,利用“微店”在網銷售大蒜近2000公斤。
鄆城縣各村莊充分利用“為村”平臺網絡資源優勢,將開發出的特色商品在“村有好貨”欄目中銷售。同時,將村淘合伙人和“為村”管理員合二為一,在260個村淘點建立免費WIFI熱點,讓農村免費享用互聯網服務。截至目前,鄆城縣“為村”平臺通過幫助貧困戶在網上銷售農產品1420余件次,幫助貧困戶創收3萬多元。
“‘為村’平臺中家鄉的召喚吸引我返回家鄉,繼續創業。”近日,在鄆城縣唐廟鎮仲堂村扶貧車間內,幾個工人正在忙著裝修,迎接在外打工多年的本村村民喬紅亮返鄉創業。為鼓勵支持在外鄆城人返鄉創業,鄆城縣通過200個“為村”平臺發布了《給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的一封信》、《致全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倡議書》,發布內容通過以親情連接為切入口,積極引導廣大民營企業進一步增強參與脫貧攻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愛心幫扶力量。目前,全縣2200余家企業先后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各民營企業對篩選出具有一定勞動能力、有就業愿望的28673名貧困群眾主動“認領”,發布企業用工信息500余條、用工崗位30000余個,1.1萬余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