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干道作為城市的“臉面”,文明與否,在街道上轉一圈,一目了然。在創建省級文明城市中,主次干道被列為實地測評的第一項內容,能否做到暢通有序、干凈整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著創城的成功率。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實地采訪中了解到,雖然我市在創城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不少主次干道已經是“煥然一新”,但距創建標準仍有不小的距離,城區多路段仍存在車道侵占、設施損毀等現象。
坑洼不平、設施損毀,主次干道亟需“體檢”
剛經過一場降雨,市雙河路的部分路段存有積水,且部分路面坑坑洼洼,不少行人為了避讓紛紛走到馬路中央,因為沒有隔離護欄,道路交通標線也已經模糊不清,行人亂竄馬路、機動車持續鳴笛毫不避讓,場面十分混亂,昨日上午11時左右,在市雙河路與高平路交叉口附近,甚至出現了擁堵現象。
這一幕僅僅是市區部分主次干道的一個縮影,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市太原路、青年路、牡丹路等多條路的多個路段均存在路面坑洼不平、護欄等公共設施損毀、車道被侵占現象。主次干道作為城市窗口,干凈整潔、秩序井然是創建文明城市的“印象分”,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馬駿在創城實地調研過程中,就對“主次干道”存在的問題列入了督辦單,“市長城路、廣州路交通護欄檔次低、破舊,甚至部分路段損壞嚴重,需更換高標準護欄”,要求相關部門整改落實。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交通混亂、公共設施損毀現象的背后,不僅僅是硬件上的不達標,更是軟件上欠提高。交通護欄、防撞桶等一些公共設施之所以損壞嚴重、更換不及時,與人為損壞有直接關系。原本用于交通安全、隔離作用的防撞桶成了垃圾桶,塑料材質的防撞桶高度一般在一米左右,不少行人在過馬路時順手將垃圾丟到里面。
防撞桶“變成”垃圾箱是很常見的事,清理過后沒幾天,桶里的垃圾又會填滿。這些人的不文明行為與公共道德背道而馳,已成為城市管理的痼疾,既損壞了公共設施,更傷害了我們城市的文明。可以說,公共設施的“損壞”,成為“創城”中最大的絆腳石。
地毯式整治,主次干道穿“新衣”
根據創城實地考察點的測評標準,主次干道必須無被侵占、損壞現象;主干道裝燈率要達到100%,亮燈率達到99%;人行道、非機動車要道連續、平整、無損壞和違規占用現象;行人過街、機非分離、人車分離等安全設施配置完整。
為此,創城督導組對城區內主次干道的未達標現象展開了地毯式“巡邏”,責任單位也開始地毯式整治。據市交警支隊市區大隊設施科科長王海軍介紹,接到督導組信息反饋后,交警部門便對所屬主次干道的公共設施進行整治、更換,大劇院北側八一路段、大屯立交橋南側人民路段的交通護欄均已經更新。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市八一路看到,嶄新的護欄、清晰的交通標示豎立在馬路中央,車輛順暢有序,行人按信號通行,整齊干凈的綠化帶更顯生機。不僅如此,城區的主次道路也全部納入保潔范圍,實行機械化清掃、地毯式吸塵、定時段清洗、全方位灑水、精細化保潔 “五位一體”作業模式。機械化濕式清掃和高壓沖洗每天不少于2次,灑水作業春夏秋季每天不少于6次,冬季每天不少于3次;主次干道和6個空氣質量監測站周邊道路,延長人力保潔時間,禁止使用大掃帚作業,不間斷撿、夾、拾各類垃圾雜物,確保城區道路衛生整潔。
“目前,我們正在市區對破損嚴重的護欄進行更換,為主次干道穿上 ‘新衣’,保證主干道暢通有序、干凈整潔。同時也希望部部分市民提高自身素質,切莫隨意損毀,文明城市不僅需要硬標準更需要軟實力。”王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