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街區是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與居民生 活、消費最為密切的區域。作為城市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段,一些城市頑疾在商業街區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創城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十分集中。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連日走訪菏澤城區東方紅大街、三角花園、步行街、解放大街、和平路等多路段的商業街區發現,在密集的創城督導和集中整治下,多處地段干凈整潔已初見成效,但仍有一些頑疾未能根除,如何避免商業街區再次成為測評零分項,已成為當下創建階段的關鍵。“臟亂差”現象仍不少
昨日,在市東方紅大街北側的牡丹商業廣場步行街上,67歲的環衛工人張鳳蘭在清掃街道上的垃圾,縱然街道不足百米便有一個垃圾箱,但大街上的塑料袋、紙屑仍隨處可見。由于不少機動車亂停亂放,張鳳蘭不時地要佝僂著身子,掃出車底下的垃圾。這個僅有四百米長的步行街,張鳳蘭每天要走數萬步,清理18箱垃圾。
“五一假期,步行街上的垃圾特別多,路面上到處都是,很多行人和附近的商戶不能自覺地做到垃圾入箱。一些賣菠蘿的商販隨手把菠蘿皮削到路面上,我提醒他們時,還發生爭吵。”張鳳蘭很無奈地說,她只能一遍一遍地清掃。
“臟”只是商業大街的亂象之一,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現象更是突出,對照測評標準,幾乎沒有一條街達標。在東方紅大街上,幾乎每家商販都把自家的攤位擺到街道中間,原本就狹窄的道路因此變得更混亂、更擁擠。偶爾駛進來幾輛機動車,立刻造成擁堵。更有甚者,不少車輛在這段區域內,見縫插針尋找停車處,使本就擁擠的空間變得更為逼仄。
市解放大街曹州路南段是老城區有名的“塑料街”,城區居民生活用品的選購多數源于此。這幾年,這條聞名的街道也與東方紅大街一樣,成了占道經營的“重災區”。攤位、帳篷沿街擺放,機動車占用盲道、非機動車隨意停放,塑料街的擁堵成了“家常便飯”。
“顏值”提升還需要“文明”潛移默化
對商業大街的整治,我市采取的行動早已不是首次,尤其是對市東方紅大街,幾乎年年治理,但效果甚微,提升商業大街的“顏值”為何這么難呢?
“這條不足500米的商業街,擁有近700戶商家,涉及到牡丹區東西南北城四個辦事處,每天的人流量數以萬計,每天的垃圾上百箱清理,無論是工作量還是管理模式,都是力不從心。”市城管行政執法支隊牡丹區大隊東方紅大街中隊中隊長李強說,“為了方便管理,由城管行政執法支隊牽頭,各個辦事處協調,制定了相應的措施,但是治標不治本。”
據介紹,在集中創建階段開始后,執法部門便對沿街商戶挨家挨戶發放 《文明手冊》、《門前三包》等宣傳冊,并要求商戶對自己門前衛生、經營責任制落實進行簽字,要求臨街門店將垃圾收集,放到環衛部門統一設置的垃圾容器內,同時自覺不占道經營。“對于東方紅大街的夜市,我們要求冬天下午2點后出攤,夏天要在4點后出攤,并且不能下路沿石,不能進人行道,但一些商販總與執法人員打游擊戰,罰也罰不了,總是反彈。”李強說,“東方紅大街面臨規劃改造,改造后或許能根治此類問題,但在改造前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不太現實。目前,最簡單最務實的辦法是加大宣傳,讓‘創城’深入人心,執法人員不定時巡邏、檢查,讓每一位商販、市民能夠自覺遵守。”
文明,不該是“束之高閣”的高大上,而應該是潛移默化之后的“平易近人”,每一位公民提高自身素質,杜絕亂扔亂畫、亂停亂放,城市頑疾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