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出門都有“內急”的時候,上廁所是要緊事之一。公廁雖小,卻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菏澤城區公廁匱乏,已遠遠不能滿足市民的如廁需求。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年內在市區新建30座公廁,緩解市民如廁難問題。昨日,牡丹晚報記者就市區公廁現狀進行了走訪,并就下一步建設規劃采訪了有關部門負責人。
3月9日上午,牡丹晚報記者走訪了市太原路、和平路、華英路、人民路、長江路、中華路等市區主要路段,發現公廁稀少,市民在外如廁很不“方便”。市區公廁不僅存在數量匱乏問題,分布也不均衡,有的數公里范圍內沒有一個,有的區域則并不少,如新天地公園內每隔三四百米就有一個。
根據 《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主要繁華街道公共廁所之間的理想距離為300-500米,一般街道公廁之間的距離約為750—1000米。另外,按照國家有關城市公廁建設規范,城鎮每平方公里設置3座公廁,常住人口2500人—3000人設置一座公廁。
市環衛辦相關負責人向牡丹晚報記者介紹,據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底,菏澤城區由環衛部門管理的公廁僅有87座,均由“三區”具體負責管理。
“城區公廁特別是主干道上的公廁缺口很大,遠遠不能滿足市民的如廁需求。”菏澤開發區環衛辦相關負責人告訴牡丹晚報記者,菏澤開發區轄區內僅有13座公廁,和平路、華英路等路段公廁數量甚至為零。
另外,市區現有公廁還存在環境衛生較差、設施損毀較嚴重等問題,市民如廁體驗大打折扣。個別市民在綠化帶內、行道樹旁或偏僻處就地方便等不文明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公廁數量不足、環境衛生差導致的如廁不便有關。
根據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市區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見》,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市區大型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工作,“三區”負責轄區內公共廁所等小型環衛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工作。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市區新建30座公廁。目前,“三區”相關部門已經著手展開工作,但具體規劃建設方案尚未確定。
就公廁建設問題,市環衛辦相關負責人坦言,建設一處公廁起碼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市民有需求、有建設地點、符合城市規劃。但現實情況是,往往三個條件都滿足了實施卻很難,因為附近居民因擔心有異味反對建設。其實,新建公廁均為水沖式廁所,有工人日常保潔,不會產生異味等問題。
牡丹晚報記者采訪中,多位市民建議,我市在棚改、道路提升改造等工程實施過程中應配套建設公廁。另外,在逐步增加公廁數量的同時,希望更多機關、企事業單位能根據實際情況向市民開放 “自家”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