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菏澤3月6日訊(見習記者 張柔)王圓圓,看似一名普通的90后女孩,現在卻是菏澤市抱團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14年王圓圓不顧家人反對,毅然嫁給了定陶農村窮小伙,知道公婆年紀大了,沒有多少收入,更沒有多少積蓄買樓或者建房子,王圓圓主動提出不要彩禮,不要新房,自己跟公婆住在簡單的農村小院里。當大家還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的時候,她便跌跌撞撞開始了創業之路,當大家都在討論怎樣選擇好的投資項目時,她卻把目光轉向了飯桌上的小小咸鴨蛋。
別人問王圓圓怎么想到做這一塊時,王圓圓說:“至于做咸鴨蛋,偶然中有必然吧 ,平時逛超市也比較常見這方面產品,后來發現咸鴨蛋銷量比較大,也比較受消費者歡迎,就感覺這會是一個大產業,就把目光轉移到鴨蛋腌制這一塊”。王圓圓,這個90后小媳婦,用3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創業路,把咸鴨蛋變成了致富“金蛋蛋”。
鍥而不舍,反復試驗,終于突破技術難關
王圓圓和丈夫拿著從親戚朋友那里借來的資金搭起了廠房,購買了設備,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幾個月過去了,廠子并沒有任何起色,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王圓圓細細琢磨終于發現,她們采用的生產技術仍是傳統的腌制方法,這種傳統的咸蛋腌制方法,一般采用泥包法、灰包法或單一的鹽水浸泡,不僅生產周期長,生產效率難以提高,從鴨蛋清洗、分級到袋裝均需手工操作完成,需要勞動力多而且勞動強度大,勞動過程易造成蛋品破損,由于生產周期長,又會因過程控制不嚴而產生“黑黃蛋”。為此,王圓圓就整天琢磨,有沒有周期短,見效快的方法把咸鴨蛋做好呢?一天王圓圓和丈夫偶然在電視中看到了利用壓力可以縮短咸鴨蛋的腌制時間的相關報道,雖然這只是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但他們決定嘗試一下。
沒有哪一項成就的取得是一蹴而就的,成績的背后往往是艱辛的付出。看到報道后的第二天,王圓圓早早起床去超市買了十幾斤鴨蛋和高壓鍋,反復嘗試,最終也沒能成功。暫時的失敗阻擋不了創業者的腳步,百思不得其解之際,王圓圓決定和丈夫去天津、濟寧等地的傳統鴨蛋腌制廠參觀學習,虛心請教,不斷思索,回來接著實驗。就在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她瘋狂的用掉了5000斤鴨蛋,最終琢磨出了其中的奧秘,漸漸掌握了用壓力快速腌制咸鴨蛋的技術要領。現在,他們的咸鴨蛋7天就能腌制成功,蛋白細嫩,蛋黃流油。這項技術顛覆了上百年的傳統腌制方法,得到了省蛋品協會的高度評價,也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現已經申請了發明專利。此專利的發明讓他們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中求勝,生意越做越大,顧客越來越多,后來成立了菏澤抱團食品有限公司。
創新經營模式,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王圓圓和丈夫的經營下,公司慢慢走上正軌,各式各樣的腌制設備仍在不斷的研制開發當中。然而王圓圓并沒有為此沾沾自喜,她更多的是感激起初幫助過她的人,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幫助其他人,村西頭75歲的張景臣是位孤寡老人,王圓圓主動找到他,為他在鴨蛋廠找到了合適的工作,這樣既解決了老人的吃飯問題又能賺點零花錢。但是像張景臣這樣的貧困老人村里還有很多,為了讓更多的村民發家致富,王圓圓成立了抱團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免費為有勞動能力和致富愿望的貧困戶建設養殖點的模式,合作社統一建鵬、統一跟蹤指導、統一供應青年鴨、統一供應全價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回收鴨蛋、統一回收淘汰老鴨、統一現金結算“八統一”的管理模式,向貧困戶賒銷藥品、免費跟蹤指導、全程免費使用鴨棚等一切養殖設備等,公司給予社員保底價格回收鴨蛋確保了養殖戶穩掙。這樣既達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心愿,也解決了公司蛋源的問題。延長后的產業鏈更加完善,降低了公司成本,將有更多的資金貢獻社會。大張樓村民李大爺是位貧困戶,由于年紀大了,無收入來源 ,去年加入了合作社,李大爺激動地說:“去年一年我掙了有六萬塊錢,這多虧了王圓圓,是她免費給我蓋的鴨棚,還教給技術,今年我還要接著干,這樣也能早早脫貧了。”
致富不忘扶貧,真情回報社會
利用“公司+合作社+基地+養殖點+貧困戶”產業鏈特色模式,實現就業220人,其中貧困戶105人。這項模式實施“三七”制,即收入利潤的30%用于社會公益事業,70%用于企業自身發展,帶動本地區和周邊地區更多的人脫貧,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做到真扶貧、扶真貧。馬集鎮黨委政府把抱團公司列入了本鎮重點項目進行扶持,區、鎮畜牧部門經常到廠里檢查檢疫鴨苗的脫溫、預防情況,為王圓圓提供技術指導,在養殖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王圓圓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綠色養殖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這為她繼續奉獻社會增加了信心。
2016年春節,菏澤市抱團食品有限公司為貧困戶捐獻鴨蛋2萬余枚,為修路、助學、文化、敬老、扶貧等公益事業出資20余萬元。2017年王圓圓計劃成立“定陶區馬集鎮抱團幫貧扶困”,為7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和14歲以下的孤幼兒童奉獻愛心,純義務的進行幫扶。致富不忘扶貧,王圓圓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貧困群眾獻出了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