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
“父親和錢鐘書對我一生影響很大。1990年代后,有一段時間我挺浮躁,后來我跟錢老先生一共聊過三次。錢家惟一響的東西就是藥罐子,在錢家能聞到的是書香。那時突然感覺到在這種文化老人面前,你的搖頭晃腦啊,自以為是啊挺可憐的,因為那個時候正是自己覺得自己像個人物,突然感覺人家是真正的文化人,我們是飾演文化的人。”
張藝謀導演的新作《歸來》雖然還未上映,已經掀起不少話題。陳道明扮演“文革”時期的知識分子陸焉識。陸焉識身上有濃厚的書卷氣,對愛情的堅守令觀眾動容;《歸來》開拍前,陳道明被張藝謀認為是該角色的不二人選;影片試映后,陳道明的演技得到觀眾的認可。近日,陳道明在廣州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面對面獨家專訪。
說起電影,陳道明認為,陸焉識這個人物是他扮演所有角色里離他最近的,就連看到電影海報中自己的扮相會很容易想起自己的父親。聊起生活,陳道明透露,最近他在看渡邊淳一的《優雅地老去》。
成都商報記者 張世豪
“舞臺真是給了我一切,給了‘讓大家知道我’,給了我金錢,給了我榮譽,沒有這臺板就沒有我今天,我怎么不感恩呢。”
電影《歸來》和小說精神上是一致的:一個知識分子的堅持,一個普通婦女的堅守。不是在控訴,沒有怨言。這是一個愈合的故事,愈合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斑斑傷痕。從小處說,是紀念我的父親;往大里講,是致敬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
我跟導演(張藝謀)說,所謂的眼淚有三種:第一種叫喜極而泣,我們就不要做這個夢了,現在中國電影從劇本到演員,一直到導演都沒有這個能力,我不是妄自菲薄,做不到喜極而泣,太高級了;第二種叫傷心的眼淚,比如說《苦菜花》那種,特別慘,把挺好的東西弄碎了,哭啊,傷心啊;還有一種叫愈合,叫感動,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壞了,一點一點在粘接它,在愈合它。這種會產生感動,也是眼淚,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需要這個。
性格
別人優秀不優秀不重要
自己優秀不優秀才重要
“我以前想,干嘛讓別人這么了解我,我是一個不太愿意讓人了解我的人,這是我的缺點,一個好的人物關系一定是你了解對方,對方也了解你,這樣大家才能夠有話可談,有事可做。”
今年59歲的陳道明彈得一手鋼琴,閑來會畫畫,家里藏書無數。在生活里,他內心世界居住的是一個孩子。
陳道明直言,自己從小不喜歡兩個字:“城府”,因為“城府”評價一個人往往是貶義,與“城府不同解釋的另外一個詞叫“成熟”,陳道明也不喜歡,“我思維方式特別簡單,簡單到有時候讓人覺得我這個人怎么這么復雜,我都希望這個童真氣一生伴隨,我拍戲也是,在現場別人根本想不到我這么活躍,我愛開玩笑啊,和大家玩游戲啊,我那時特別快樂,可能更多的還是喜歡獨處、安靜既安全。”
這次采訪,陳道明很隨和,當被問及自己是否比之前更愿意向外界表達自己了?陳道明直言:“我以前想,干嘛讓別人這么了解我,我是一個不太愿意讓人了解我的人,這是我的缺點,一個好的人物關系一定是你了解對方,對方也了解你,這樣大家才能夠有話可談,有事可做,你不了解我,我不了解你其實是一種距離,是一種人性的拒絕,因為我自己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你也別批評我也別表揚我,我以前說過這話,你可以選擇不說,但別說假話,也不是撒謊,說虛話,別過大地夸大自己,過大地夸大事情。”
在影迷中,曾掀起關于陳道明演技的大討論,有人覺得陳道明是演技派,什么角色都可以勝任;有人覺得他是本色演員,演過的角色大都是知識分子形象。對此,陳道明覺得這個討論是個游戲,只要大家高興就行,別相互罵娘,“其實每派觀點都是對的,角度不同,我希望這是在娛樂的基礎上的茶余飯后,別人好與不好不會影響自己,自己好與不好會影響自己,別人優秀不優秀不重要,自己優秀不優秀才重要;他演了10個片子只有兩個湊合才能看,那你做了10個產品是不是都好的,這才重要,你既然知道別人演了10個片子8個不好,那在你的本職工作上,你做10件事你要10件事情都做好,權當我是反面教材吧。因為我們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還重,特別奇怪,這個社會要好一點溫和一點叫‘有話好好說’,別那么大的氣;我們現在就是批評家太多,實踐者太少。指責別人優點都能指責成缺點,拿著照妖鏡的人,反過來照照自己是不是也有妖氣,這需要反省和檢討,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陳道明直言,“這些討論挺無聊的,討論演員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能對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價值?演員這個行業不被別人罵,這是一個白日夢。你憑什么讓所有人喜歡你啊,你何德何能。誰愿意聽不呢?誰都愿意聽是,誰都愿意聽快樂的,這是人的本能,這不是人的虛榮心的問題。這是一個基本認知,這個職業不都是鮮花掌聲金錢榮譽。”
女兒
希望她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快樂,第三盡量有所成,世上哪有那么多老板
“希望她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快樂,第三盡量的有所成,哪有這么多老板。要知道自己是凡人,自己是正常人,正常人做正常事,至于命運是否承載那么多偉大,就交給命運吧。”
陳道明的女兒陳格1985年出生,13歲就被送到了英國讀書。陳道明透露,女兒還沒有看《歸來》,被問及女兒是否會喜歡這部影片時,陳道明回答:“她看已經不真實了,她是親屬,看了不好也得說好,她盡管回家說,爸爸演得一點不好看,你問的時候她一定會說我爸演得很好的,我覺得她這是心情的本能保護,她不能作為標準。”
陳道明笑言,現在拍戲之前有的劇本都會給女兒看,女兒經常說不好看,起碼她是一方意見,我并不是讓她看完了怎么樣,只是看她感不感興趣,她說,‘這個劇本很好看’,一方觀眾有了,就是我所判斷的80后愛看這個戲,如果她說不愛看,那80后觀眾就夠嗆了。”問到到女兒對《歸來》劇本的看法,陳道明回答:“她說,‘文藝片我就不能說了’,她很狡猾,她很中性,我女兒從來不說極端的話,她說,‘還可以吧’,但是《歸來》這個片子不能以她的評判做參考值了,《歸來》講的不是這個年代的故事,那個年代的故事折射給80后90后,對歷史有個關照,讓他們了解父母爺爺奶奶老一輩人的感情經歷和生活經歷,去關心這段歷史,還有這么一群人,還有這么一些故事和命運。”
“我性格不是很好,她媽媽性格很好,這個優點完全繼承了她媽媽。所以在她身上完全沒有極致的語言行為和情緒,不極端。”在談到“教育”女兒相關話題,陳道明直言自己是“快樂性教育”,“我從來不把成績作為她存在的標準,真的,你仔細想,哪有這么多女王,哪有這么多伽利略、居里夫人呢。首先當一個正常人,不能因為想當不正常的人,做不正常的事情,一個人做多少好事已經不是標準了,首先能做到不做壞事,天下太平。希望她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快樂,第三盡量的有所成,哪有這么多老板,一個單位老板董事長只有一個,員工可能成千上萬,所以要實事求是對待自己,首先知道自己是凡人,自己是正常人,正常人做正常事,至于命運是否承載那么多偉大,就交給命運吧。”
演戲
“演員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不是自己的變成自己的”
“有時候美工可能很盡責,但是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么樣的,所以我會自己動手。在我身后會給我巨大的入境感覺,如果我身后是虛假環境,會影響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