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伴隨著學期期末考試的結束,中國石油大學不少學生沒來得及休息便再一次迎來如火如荼的2014年度小學期實習。不少大學生紛紛跟隨老師前往黃島油庫、機電裝備教學實習總廠,以及新泰市周邊山區、秦皇島等地,與暑期實習來了次“零距離接觸”。

如今,經驗在求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習”也儼然成為大學生積累實際經驗的“必修課”,這也不斷要求大學生在實習中腳踏實地,不走過場,讓暑期實習真正為自己的專業能力“預熱”。

6月28日,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第一批野外實習大隊前往新泰市新汶城區。在近8天的實習時間里,隊員們每天6:30就要上山,拿著榔頭等實習工具進行礦物識別、地層年代分析以及化石識別和地質測量等一系列工作。每天,帶隊老師都會為學生安排明確的實習任務,等所有任務完成后才能收工回駐地。轉眼間,8天的實習已經結束了,對于這段經歷,勘查技術與工程2013級的廖琪感嘆到:“雖然實習辛苦,但是這段經歷留給我的更多的是懷念。” 而同屬于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的2013級地質學學生張藝璇則奔赴秦皇島,在羅盤指針的分毫間辨認巖層的產狀,在放大鏡的世界里判別巖石組分。“到野外實習很辛苦。但只要堅持,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進到工廠進行實地操作,從開始的不適應到后來漸漸習慣這種親身體會的學習方式,我們在動手實踐中成長著。”金工實習是中國石油大學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專業的“實習必修課”,7月14日,剛剛結束實習的車輛工程2013級學生吳美艷有感而發。在為期11天的實習中,學生們前往機電裝備教學實習總廠進行車工、鉗工、鑄工、特種加工等多個工種的實地學習操作,這對此前從未接觸過工廠生產的學生來說無疑有些困難。“開始很累,做的不好也很受挫。”回憶起金工實習的日子,吳美艷說,“但正是這種親身體會,讓我們對工廠的生產過程和技術要求有了一定認識,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許這就是‘累并快樂著’。”
“通過親眼所見之后,自己對專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就如同將知識立體化了一樣,使知識變得有形。”7月2日,油氣儲運工程專業2013級學生吳瑤跟隨著“大部隊”前往黃島油庫開展實習。在兩天的理論介紹課上,油罐、管道、氣站、各種油庫燃氣設施及工藝流程,讓這個新同學有些頭暈。吳瑤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學習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前提,有些理論層面的知識通過現場實習往往能更好地理解。她說,“經過四天的實習,真正體會到工作的辛苦,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我要努力做得更好,爭取成為杰出的石油人!”
相較于參觀油庫、地質實習、金工實習,似乎建筑學專業的實習十分“休閑”。參觀各類風格的建筑、風景區寫生等實習內容讓不少同學“眼紅”。而對建筑學2013級的張黎而言,在實習前已經有了自己的規劃,“希望能通過實地參觀工地,更加了解建筑設計的具體流程,并通過看到不同風格的建筑來拓寬眼界。對于寫生來說,我希望自己能好好把握,從中學到更多繪畫技法。”張黎介紹,在這次暑期實習中老師還會組織同學們一起去安徽省黟縣的宏村寫生,這樣的實習也讓她更加喜愛自己的專業。
在小學期略顯空曠的校園內,測繪工程專業的學生們一大早就開始了緊張的測繪實習,“我們所使用的水準儀、全站儀等儀器很容易受天氣影響,雨天、霧天都不能進行測量。”測繪工程專業2012級學生姜精麗介紹道。考慮到黃島多變的天氣,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學生們不得不早起晚歸,抓緊時間完成測繪。21天的學校高程距離測量令學生們受益良多,“在外業測量中我們學會了使用儀器,內業計算中我們處理數據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近一個月的戶外作業讓很多同學曬傷了,然而他們卻樂在其中,“能夠親自進行測量,對未來工作提前體驗一把,對我們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姜精麗說道。
小學期期間,在校內實習的學生并不在少數,電工電子實習、課程設計、工程測繪……各個教室實驗室中,學生們正在進行著與日常上課全然不同的學習。“這次課程設計讓我們完完整整地對一個機械裝置進行設計、計算、校核,每天都要計算、繪圖到很晚,雖然很累,但讓平日學習的理論知識有了用武之地,感到很快樂。”機電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11級學生吳昊說道。
暑期實習作為學生將來從事學術研究和踏上工作崗位的鋪路石,也是大學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堂課。通過接觸實際學習、工作環境,能夠讓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為將來開展科學研究或踏入社會參加工作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