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星出生于個體經濟活躍的紹興,他從小就愛“折騰”。他的第一次創業是賣河沙。“我找了幾個小伙伴,兩人抬一籮筐,把河里的沙子挖到岸上,我們干了三天,運了大半車的沙子。賣掉以后的錢,是我來分的。每人一塊錢,非常有成就感。”
高三畢業那年,陳偉星為當地的服裝加工廠寫了一份營銷方案。他想成立一個虛擬的營銷公司,把家庭作坊都合在一起,為他們做設計做品牌。他帶著方案去見工廠老板,結果簽了21份合同。“我能感受到在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把你當一個孩子,他們把一部分希望放在你身上。”
如果高中時的創業還只停留于模糊的想法以及不成熟的商業理念,大學時的陳偉星,有了更大的野心。7個同學,東拼西湊了17萬元,陳偉星在互聯網行業的第一次孵化項目是商務尋呼平臺,在杭州試水酒店、參觀預訂服務。當時還沒有移動互聯網或O2O,電話仍然是通信的主流模式。但項目最終沒有存活下去。不過這次折戟僅僅是陳偉星不斷試錯的開始。
“資源從來都不是這代創業者的優勢,但時間是。全世界七十億人,每人每天24小時,如何幫助大家save time和kill time才是我創業的動力所在。”
陳偉星的第一桶金正是來自如何為用戶kill time。網頁游戲《魔力學堂》讓陳偉星成為了風投大佬追逐的對象。但他并沒有趁著頁游、手游爆發的浪潮,開發后續產品。對團隊的把控不利讓陳偉星陷入了爭議。
2013年的一款打車軟件讓他重新站到了風口。他說,過去一年,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已經花了30億元請全國人民打車。
前不久更是傳出快的打車即將完成數億美元的C輪融資,打車軟件的燒錢補貼游戲還將繼續上演。當被問及公司不明朗的盈利模式以及官方曖昧不清的態度時,陳偉星只是擺擺手說,“我們早就做好三年不盈利的打算。”他設想,未來的交通將發展成為一個“云交通”,隨時隨地打到車,把用車成本降至最低,而打車軟件是這個行業的最主要入口。
下一個創業項目?陳偉星以一句輕描淡寫的“O2O行業”帶過。“總有記者問我創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快樂才是我工作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