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媽媽不一定教出好孩子
一句口號“好媽媽教出好孩子”,給了多少媽媽努力的方向,也讓多少媽媽照著書本上優秀媽媽的模板去做,希望能夠教出一個好孩子。雖然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事實上,希望僅僅是希望,結果永遠是結果。
一個孩子的成才除了媽媽的教育方法外,還有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環境、生理因素及社會因素。
做一個好媽媽雖然能夠提高教出好孩子的機率,但是并不能保證一定能夠教出好孩子。每一個當媽媽的必須要打破這種觀念,否則,好媽媽教出好孩子會壓跨許多媽媽的心理。
對于每一位媽媽來說,我們自然要當一位好媽媽,而當好媽媽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教出好孩子,而是為了更好的做自己,讓自己獲得成長。如果一開始就背負著“要教出好孩子”這么一個沉重的任務,很難說,當媽的心態在什么時候會不知不覺失去母性的溫柔,最終變成對孩子的一味要求和施壓。
二、做一個好媽媽實在太難了
與媽媽們聊得多了,許多媽媽最大的感嘆是“做一個好媽媽實在太難了!”
比如,一位媽媽說:“我看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我覺得我根本做不到這樣。書中描述的太完美了!”
是的,一般來說,在書籍中出現的都是比較理性的形象,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是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偶爾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發點脾氣是再正常不過了;再或者,偶爾不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甚至失手打了孩子。。。。。。只要不是育兒生活的常態,我們也不必為自己偶爾的失手而自責不已。對孩子來說,這何嘗不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呢?誰能保證,孩子在社會當中能夠一直受到公平而理性的待遇呢?
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就有了“不當好媽媽”的理由。當一個好媽媽其實是為自己負責,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如何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這都是媽媽應該做的事情。
三、即使你是教育專家,還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
前幾天,給幾個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上繪本作文課,繪本作文的題目是《我媽媽》,在安東尼的大作引導下,我讓小朋友們也畫三幅畫,并用一句話來描述自己的話,從而串聯成一篇短文。結果,有一位小女孩的話讓我大吃一驚。她說:
“我媽媽很笨很笨的!
“我媽媽特別難看!
“我特別討厭我的媽媽!
“我想在我媽媽的頭上畫上大便!
。。。。。。
其他幾位小朋友聽到這種話,竟然也跟著起哄,并也隨口附和:
“我媽媽也很討厭的!
“我媽媽每天要打扮,臭美死了!”
。。。。。。
據悉,小女孩的媽媽也是一位老師,對小女孩的教育非常重視。但是,從小女孩口中描述的媽媽,我真的非常震驚,當然,更令我震驚的是,其他小朋友對媽媽的負面評價,似乎如此刻薄地評價媽媽,能夠讓孩子的內心獲得極大的快感。
這節課,與其說是我給小朋友上課,不如說是小朋友在給我上課。通過這節課,我明白了,最愛孩子的媽媽,每天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媽媽,為孩子做那么多事情的媽媽,在孩子的眼中竟然是如此的形象。
我在想:“不知我在女兒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如果孩子對媽媽有如此多的不滿情緒,那么媽媽的教育到底能夠起多少作用?”
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感嘆到,隨著女兒的成長,我越來越不了解她的心思。孩子總有孩子的視角,我想盡可能多的了解孩子,唯有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認真傾聽她內心的想法。
我再也不在孩子的面前說:“你想什么,媽媽知道的。”我要學會說:“你想什么,請你告訴媽媽。”
四、教育并不是萬能的
教育雖然能夠凈化孩子的心靈,但是,事實上,教育并不是萬能的。一個社會中,對于孩子有影響的,除了教育還有許多許多因素。比如,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
所以,我們要學會借教育之力來塑造和培養孩子,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其他因素對孩子的影響,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教育。
比如,一位單親媽媽曾經問我:“我和老公離婚后,因為老公的經濟條件比我好,女兒判給了老公,但是,老公已經再婚,肯定不可能像我這樣愛孩子,也不可能教育好孩子!蔽覍λf:“經濟是教育的基礎。如果你沒有經濟基礎,孩子跟著你,你會因為經濟狀況而焦慮,這種焦慮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你也可能給孩子提供較好的教育資源,那么,教育方法再好,也不會有更好的教育結果。”
對教育期望太大,失望也會很多。而且,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孩子個體的生理差異,主觀能動性等,都對孩子的成長起很大的作用。同時,雖然說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水平不一樣,但是,許多時候,對教育效果起作用的并不是教育方法,還有教育心態等其他因素。
所以,當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要善于借助社會資源,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慢慢去引導孩子。千萬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五、專家的教育方法怎么一點都沒有用
教育一向被稱為“教育的藝術”。所謂藝術,就是需要充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而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中表現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在家里是個“小霸王”,有些孩子則在人前是“人來瘋”。但是,同是“小霸王”或者同是“人來瘋”,心理成因未必相同。所以,方法自然就不一定有效。因為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找到原因。而難就難在找原因上。因為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教養方式、生活環境、身心發展等。專家雖然專業,也不一定能夠快速找到原因。即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還需要看到,孩子是個活生生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孩子可能會隱藏,可能會與父母隔閡,所以,找原因就成為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找不到原因,方法自然就起不到就有的作用,專家的方法也是如此。正如感冒一樣,明明是風熱感冒,你去用風寒藥來治療,一個感冒自然也醫不好了。
回想自己養育女兒的過程,每每被女兒折騰得無應對辦法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一直會回蕩著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回憶事情,分析原因,查找資料,總結概括,最后找到有點合適的方法,并到實踐當中去應用。
所以,我覺得,教育中最需要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意思就是無論孩子出現了什么問題,當父母的在心理上絕對不能焦慮。唯有冷靜,才可以找到原因,總結出方法。
六、家教書都是說說有用,真正實踐卻無用
許多媽媽都喜歡閱讀家教書,但是,最后都會發現,家教書中的內容都是看著很有道理,真正應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卻并沒有多少效果。于是,許多媽媽迷惘了,教育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有這種迷惘是好現象,至少媽媽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別人的經驗永遠只可以借鑒,不可以照搬。因為你面對的孩子與書中的孩子是不一樣的,你所處的家庭環境與書中人物的家庭環境是不一樣,而且,作為施教者的你和家教書中的施教者也是不一樣的。雖然教育中有許多共性,但由于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教育環境的不同,教育的效果自然會有不同。所以,以家教書為指導,積極在家庭教育中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備這種心態,才不會在變化莫測的教育事件中迷失自己。
七、教育理論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信息時代,作為父母的我們,每天都在接受來自不同渠道的教育理念。有人提倡賞識教育,有人提倡挫折教育;有人提倡做虎媽,有人則提倡做貓媽、羊媽;有人培養孩子的能力,有人培養孩子的知識;有人重視孩子的心理,有人重視孩子成績;有人重視孩子的才藝,有人重視孩子的社商。。。。。。任何一種教育方式,似乎都有自己的理論,也都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在“虎媽”式的教育下,誕生了朗朗,也誕生了蔡美兒的優秀女兒。但是,有多少犧牲在“虎媽”式下的孩子沒有被媒體曝光?
教育原本就是十八般武藝,各有所長。如何運用在自家孩子身上,卻是需要各位父母針對孩子的身心特點,考慮自己的家庭條件和自身的教育水平進行的。
比如,許多媽媽問到要不要識字,關于識字有不同的認識,有提倡早認字培養神童的,也有提倡晚識字培養興趣的。如果媽媽的目的是讓孩子充分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促進孩子的想像力,那么晚點識字又何妨?如果媽媽的目的是讓孩子盡快脫離自己實現自主閱讀,那么,早點識字就是必須。兩者都有優缺點。
不迷信一種教育理念,以平常心對待各種教育理念應是正確的態度。要知道,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實踐基礎之上,但是,取樣研究也僅僅局限于局部,而非全部。因此,理論肯定不是絕對的,肯定會出現特例。對于孩子來說,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方式最好?一句話,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雖然,在家庭教育中,有這么多是我們為人父母無法做到的,但是,這并不提倡“教育無用論”。教育肯定是有效果的,對于我們為人父母來說,教育孩子必須要用心,但同時不要對孩子抱特別高的期望。抱著一顆平常心“先成人后成才”,讓孩子和自己享受成長的樂趣,這才是生命的本質。
本文選自莫沫的博客,點擊查看博客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