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刪?
對于為何要刪除8首古詩,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回應說,“以往在課堂學習古詩時,學生不僅要面對生字,還要學習大量文學背景知識。”他舉例說道,比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學生就要接觸到鸛、渙等比較難的生字,老師往往還會補充不少關于朝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文史知識,家長也往往會讓孩子進行背誦、默寫,無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負擔。
如今古詩從課本轉移到磁帶,就是為了讓學生不用費力認字,而是通過優美的誦讀,領略古詩的音韻美。
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一線教師。他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成都商報記者整理了近年來出現在公開的媒體報道中,語文教材對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的刪除情況。從整體來看,不存在對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的大規模刪除,一些版本做出了調整,有的是替換,有的甚至是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3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頒布以來,出現了多套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相配套的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蘇教版”;語文出版社出版的“語文版”;北師大出版社的“北師大版”、山東人民出版社的“魯人版”、廣東教育出版社的“粵教版”等。一些版本中被刪去的古代詩詞和散文,在另一些版本中還得以保存。
8首古詩退出課本
今年9月,據新聞晨報報道,上海市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新版語文課本中刪去《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在家長圈和網絡上引起巨大反響,不少網友在為這項減負舉措叫好的同時,也質疑“為何不讓小學生學古詩”。
其后,上海市教委回應,8首古詩退出一年級語文課本,目的是為小學生減輕識字和背誦的壓力,但在小學一年級的聽力磁帶中仍保留了這8首古詩。
“消失”的8首詩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作者:唐代詩人賈島
釋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之情。同時,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唐代詩人王之渙
釋義:前兩句寫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得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合得天衣無縫。這首詩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兩句,常被引用來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這首詩也被認為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作者:唐代詩人李白
釋義:這首詩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嘆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摘星辰、驚天人,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形象逼真,沒有一個生僻字,卻字字驚人,堪稱“平字見奇”的代表作。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作者:唐代詩人王維
釋義: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世間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