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住校回家的兒子總共與田先生說了五句話:“好”、“下周要買書”、“差不多”、“不去”、“走了”。兒子返校后,田先生郁悶得不行:“兒子剛上小學時,整天粘在我們身邊,有什么事都和我說,可現在卻沉默寡言了。”
父親的疑惑
兒子為啥在家沉默?
田先生的兒子讀初二,田先生發現,兒子對父母的反應越來越冷淡,對田先生的主動提問也是敷衍了事。
“周末放學回家后,除了吃飯,看一會電視,就是鉆進自己的房間不出來。”田先生說,有時,他故意找話題問問情況,兒子也很簡單地回答:“沒什么好說的”,“差不多”,甚至是“煩死了,有完沒完。”
田先生清楚地記得,幾個月來,兒子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竟然是:“爸,給我點錢。”
一開始,田先生以為兒子是遇到了什么煩心事。可他在向老師訴說時,老師告訴他,兒子在學校活潑開朗,喜歡運動,對同學也很熱心,有什么事情請他幫忙他都不會推辭的,同學們都反映他很真誠,很少沉默。
兒子的拒絕
父母不懂我在想什么
上周五,住讀的兒子回家了。田先生主動找兒子聊天,問了半天,兒子埋頭玩手機,偶爾低聲“嗯”一下作為回答。
田先生不敢問得太細,“這段時間哪個科目比較輕松啊?”絞盡腦汁,他覺得這個問題還算平緩。兒子頭都沒抬:“差不多。”
“那下周有啥安排?”“下周要買書。”
聊到這,田先生實在不知道如何再聊下去。周六下午同事邀請出去玩,兒子面對父母的詢問,很直接的拒絕了:“不去。”
“為什么回家就判若兩人了呢?”兒子的反應讓田先生倍感苦惱。
昨天,重慶晨報記者聯系到田先生的兒子。他說,父母根本不了解他內心在想什么。“有一次,我和爸媽提到了一個明星,他們就覺得我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把我念慘了。”從此以后,有些問題他也不愿意再跟父母多聊天了。
專家建議>
父母莫急于否定或糾正孩子說的話
重慶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的肖亨利老師表示,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父母在教育上存在偏差,沒有意識孩子與父母的溝通習慣需要從小開始培養,讓孩子愿意也習慣跟父母說出對生活的觀察、經歷和感受。孩子進入初中后,要再培養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雖然并非完全不可能,卻也存在一定難度。
孩子進入初中,獨立意識增強,對事情逐漸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就會出現不愿與父母交流的情況。另外,孩子不愿意交流,也因為父母對孩子意見不夠尊重。孩子感覺到開口說話就出錯,甚至不開口都會出錯,和父母的交流讓他們覺得很痛苦。
家長[微博]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的話幼稚荒謬而急于否定或者糾正孩子說的話。要抱著對孩子的交流很感興趣的想法,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肯定和理解,從而鼓勵孩子的傾訴行為。
出現這種情況后,父母要注意,千萬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分數和學習。可以采取主動跟孩子談自己的工作經歷和生活感受的方式。適時征求孩子的意見,從而帶動孩子交流的欲望。逐漸讓孩子對父母重新產生信任感和傾訴的欲望,并在交流溝通中感覺輕松愉快。
記者調查>
孩子不愿和父母說話有三原因
昨天,我們也采訪了一些孩子。發現孩子們不愿意跟家長說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很多孩子都說,之所以不愿意和家長說話,最主要的是聽不慣他們說話時的那種口氣。“有時我也知道爸爸是為我好,但每次和他說話的時候,感覺他都是在以一種以大壓小的方式在告訴我應該怎么做。”14歲的男孩小坤說,這讓他感覺特別別扭,他和父親之間根本沒有探討,所以時間久了,就不再愿意坐下來和父親說些什么。
第二,還有許多孩子認為,在和大人交流的時候,他們總感覺“大人似乎聽不明白我在說什么”。初二年級的王成均說,有時和媽媽說話的時候,平時和同學經常說的一些詞,他們根本聽不懂。“我也想和他們交流,但除了學習情況和家庭瑣事,似乎找不到共同語言。”
第三,孩子們對大人最為反感的就是他們經常說“我小時候怎樣”。13歲的小董說,有時,家長在訓斥他的同時,就會搬出自己小時候遇到什么困難,或者是自己小時候怎樣艱苦。“社會環境都不一樣了,怎么還能以那個時候的經驗來解決現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