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教學工作會議以來,聊城大學教學工作以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為指導,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為總抓手,更新觀念、分層設計、系統推進、多措并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努力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出臺《聊城大學關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加快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的意見》,完善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方案和項目管理辦法。通過實施實驗實訓條件建設工程、師資隊伍建設工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產學研合作基地、卓越人才培養工程、教學體制機制建設工程、專業文化建設工程、國際化水平提升工程、招生就業質量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整體推進分步實施名校建設工作。
二、努力構建適合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平臺。教學工作的根本任務是育人,也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教學工作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聊城大學教學工作按照“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積極搭建適合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的平臺。學生的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本質上又是一致的。
積極構建學生自主發展的專業平臺。全校15%的學生可以跨學院選擇專業,按照大類招生錄取的學生還可以在專業類自主選擇專業,六個專業面向全校開展雙學位雙專業教育,11個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可以進行二次分流。
積極構建適合學生自主成長的人才培養平臺。為發揮聊城大學傳統文理學科優勢,成立了季羨林學院,用來培養文理科拔尖創新人才。為了培養應用型拔尖人才,努力推進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工程師、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為了滿足每個專業每位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我們全面修訂了2012版人才培養方案,全面實施“三二三”人才培養模式。
積極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平臺。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增加了通識教育、專業選修課程門數,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修課程的權力。教務處聯合網絡教育學院、實驗管理中心、傳媒技術學院等單位建立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合作機制,更新了天空教室網絡課程平臺,參加全國UOOC聯盟,購買了爾雅通識課程,讓學生享有不斷豐富的課程資源。
三、努力構建教學工作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教學工作激勵機制。通過職稱評定、教學獎勵、教學工作業績考核政策修訂,基本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四個對等:教學項目與科研項目對等,教學獎勵與科研獎勵對等,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對等,教學績效考核與科研績效考核對等。
不斷完善教授治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成立了本科教務委員會,建立了教學專家信息庫,嚴格按照《聊城大學本科教務委員會章程》,尊重專家治教的權力。明確了教學事故認定及其處理辦法,建立了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定期發布制度,加強了校級巡視督導工作,學院建立教學值班制度。教務處定期發布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考試工作簡報、巡視督導工作簡報、考研工作專項分析報告等,教學質量的監控力度不斷增強。
不斷完善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工作機制。通過完善《聊城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聊城大學教研活動實施辦法》等文件,建立本科質量工程項目信息平臺,教研室建設評價標準,同步推動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實效性。
四、本科教學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三年來,聊城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國防生人才培養特色得到強化,以教師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教師教育特色日益顯現,2014屆本科畢業生考研上線率回升到25%。
聊城大學先后獲批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教育部“國培計劃”資質機構、省級教師教育基地。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獲評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走進老舍》獲評國家視頻公開課,《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獲評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此外,獲評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省級精品課程、省級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團隊、省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省級教學成果等近百項。聊城大學青年教師在全國“微課”比賽、多媒體課件大賽、省首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均獲佳績,在校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大賽、數學建模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共獲224項國家級、99項省級學科競賽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