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暑假,各地以游學名義的夏令營開展得如火如荼。從大學到初高中甚至小學,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夏令營這么吸引人?“游學熱”背后又究竟隱藏了哪些隱患?出國游學是否物有所值?
游學是一劑營養液
在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走出國門走向國際。這波浩蕩的人流中,背著書包懷著好奇心的中小學生也成了常見身影。暑期一到,從鋪天蓋地的出國游學宣傳可以看到,“開眼看世界”也成了中小學生的一種潮流。
公允地說,好的海外游學是學生成長的一劑營養液。一些優秀的游學項目,做到了與中小學的教學計劃相呼應,把素質教育與體驗學習貫穿始終,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堂所學;還有一些游學項目特色明顯,包含環保、科技、人文、自然、歷史、文學、藝術、體育等主題活動增加了學生閱歷,開闊了視野。
在國外,學生勤于打工賺錢,為的就是出去走走。“GAP YEAR”的風行也體現一種對“走出去”的渴求。同理,海外游學雖是家長[微博]掏錢,也能讓孩子得到類似的體驗。悠悠假日,游學孩子接觸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增加國際文化交流的機會,對提升社交語言等各種能力大有好處。早點接觸世界,也能提前思考自己是否適合留學[微博],提早規劃自己的人生。而游學期間,家長不在身邊,也是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而游學期間,學生們感受境外的文化和習俗,開闊視野,認識文化的多元,更有利于培養包容的心胸。總之,海外游學不是洪水猛獸,值得推廣。
當防“華而不實”
在放松心情中擴大視野,游學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途徑。但是,需要質疑的是,近年來,我國游學市場井噴、表面繁榮的背后,呈現出野蠻生長的隱憂:層層轉包,學校游走在營利與非營利之間,到名校游學成了“到此一游”;宣傳誘人、報價昂貴,卻“華而不實”,只游不學,或者多游少學,“出國走馬觀花玩了一圈,并沒有學到什么”;一些中介機構利用旅行社、商會、學校等招徠“生源”,賣給大型教育培訓機構,以賺取10%左右的“返利”……這是業內通行的“潛規則”。
更讓人“細思恐極”的是,游學過程中,監護責任不到位,旅途安全存在隱患。想必大家還記得,去年7月份,韓亞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美國舊金山失事,兩名浙江衢州江山市女中學生不幸遇難,失事客機上共有70名中國師生,都是赴美的游學夏令營成員。從業內人士透露的消息來看,盡管絕大多數游學項目主辦機構都會為學生購買相關保險,但只有少數機構會與學生家長簽訂詳細正規的安全協議。以上眾多“短板”不解決,怎敢為游學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