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名校閃閃發光的學位證書當然有用。不承認這一點就是在撒謊。但是,如果認為這些東西比你花在學習上的精力、你鍛煉自身技藝的認真態度,以及你真正學到的東西更重要,那也一樣很傻。后面這些內容才是你職業生涯里更堅實的組成部分。
最近幾天,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紛紛發出,每年都有希望破滅的人要面對這種局面。
布朗大學給申請者發放的錄取通知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不到10%。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比例更低。申請就讀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學生達到歷史新高——共計31321人,而且它只接受了州外申請人數的六分之一左右。美國圣母大學接受了大約五分之一的申請者。
目前,許多未能如愿進入日思夜想的大學的年輕人,擔心這意味著他們前景堪憂,而且也擔心這是對他們自身價值的總體判斷。
這篇文章就是為他們而寫的。與其說它是被拒絕后的慰藉,不如說它只是披露了社會現實——這個社會過分關注大學錄取的過程,已經失去了理智。
如果某所精英學校把你拒之門外,并不意味著你的才能比那些被錄取的學生差。這個事實或許只說明,你沒有得到某些人所擁有的那種支持,或者你對待這件事情沒有那么專注——你上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課程比較少,而且也沒有以同樣的熱忱來潤色你的個人簡介。
一位在非洲的朋友最近告訴我,一對富有的美國夫婦出資在非洲修建了一個孤兒中心,他們這樣做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讓自己十幾歲的孩子,能偶爾來異國他鄉的慈善機構轉轉,這樣他們寫大學入學申請書時也能拿來炫耀,從而得到錄取的籌碼。人們的投機取巧竟然已經到了如此瘋狂的程度。
或許拒絕你的學校在PayScale.com高調公布的《大學收入報告》上名列前茅,這份報告研究哪所大學的學生掙錢最多。
這是個多么可笑的名單。它至少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統計的年度排名一樣存在缺陷。即使你相信它,它又能說明什么?是說排在首位的大學一定擁有最強的實力、能給學生傳授最好的技能,還是說在這些大學錄取的年輕人中,大多數人的父母及此前建立的關系網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幫助?
或許它只是告訴你,這些學校吸引的都是未來的有錢人,他們最關心的是將來能拿到多少薪水。你追求的難道就是這樣的環境?
關于金錢和職業發展:拿到名校閃閃發光的學位證書當然有用。不承認這一點就是在撒謊。但是,如果認為這些東西比你花在學習上的精力、你鍛煉自身技藝的認真態度,以及你真正學到的東西更重要,那也一樣很傻。后面這些內容才是你職業生涯里更堅實的組成部分。
在《大衛與歌利亞》中,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論述道,門檻稍低的大學可能會以門檻較高的大學不會采取的方式,幫助學生們出類拔萃、茁壯成長。
這個國家的高級辦公室里,坐滿了沒有上過常青藤聯盟大學的首席執行官。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瑪麗蓮·休森就讀的是阿拉巴馬大學。全食超市的約翰·麥基上的是德克薩斯大學,而且一直未能畢業。
學歷是,或者說應該是最不能定義你的東西。告訴我有誰的身份來源于自己上過的大學。我要是找出這樣一個人,你一定不愿意在自己的超級碗聚會上見到他。
學歷對你的成就的影響,遠遠比不上其他許多東西:選擇伴侶時的智慧、與所居住的社區之間的互動、對你承續或組建的家庭的慷慨。
如果進不了夢寐以求的學校,你可能會去一所不完全合乎你想象,或是不一定很對你胃口的學校。
很好。大學應該是一個大熔爐。大學應該讓你改變而不是延續過往:你應該翻開新的一頁,成為嶄新的自己,而不是讓一切在十七八歲的你身上定型。完美的計劃被打斷可以幫助你實現這一點。與其說它是一次挫折,不如說它是一塊跳板。
我認識的一名高中畢業班學生未能被她夢寐以求的幾所大學錄取。但她收到了幾所相當出色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她刮目相看,因為她很快就意識到,和自己的幸運相比,那些遺憾有多么蒼白。她很快由失望變成興奮。
相比有幸招收她的學校的名字,這種面對挫折的韌性和樂觀的天賦,在未來會更加重要。我們這個崇尚地位的社會把這場磨難強加給了她和她的同齡人,其中部分人順利地通過了這場磨難。和經受了磨難的那些人一樣,她也會表現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