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晚8時,山東煙臺海昌鯨鯊館一條白鰭鯊成功誕下兩條雌性小鯊魚,這是“英雄母親”來鯨鯊館第三次生下雙胞胎。昨天,記者見到了兩條背上泛白的小鯊魚,它們一生下來就離開母鯊魚獨自生活。在人工養育的情況下,小鯊魚的出生比較常見,但受到外在環境等因素影響,成功誕下并成活的例子不多。這兩條小鯊魚將在半年后跟游客見面。
鯊媽媽“坐月子”享女王待遇
昨天上午,記者在白鰭鯊池看到,19條白鰭鯊安靜地呆在池底。“那就是剛產完仔的白鰭鯊。”順著水族部主管韓紹榮的指點,記者看到,英雄的高產“鯊媽媽”略顯疲憊,“趴”在角落里一動不動。
這只白鰭鯊現年6歲,是從印度洋海域引進的,目前已經在館內飼養了近2年半的時間,它體長一米五左右,約15公斤,飼養期間,細心的飼養員發現了她的胸鰭有被咬過的痕跡,判斷是交配時留下的,于是對這條母鯊進行了重點觀察。
3個月前,這只“鯊媽媽”開始“顯懷”,這是它第3次誕下寶寶。前兩次它生的也是雙胞胎,共三雌一雄。這次懷孕,它的妊娠反應挺大,不愛動,不愛吃飯。最近10天肚子越來越大,一周才吃一兩次食,每次就吃一兩口,為確保母鯊充足的營養,飼養員加大了飼料的供給量并添加必要的維生素。
3月31日晚上6點40分,飼養員發現它的生殖孔變得像葡萄粒大小,估計是快生了。一個小時后,小鯊魚寶寶先頭后尾,一條一條順利來到世間。
生完小寶寶,這頭白鰭鯊需要“坐月子”,“鯊媽媽”的“月子”里吃的可是“小灶”,它的飼料里面添加了從美國進口的鯊魚專用營養藥,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雙胞胎剛出生就學自立
剛出生的兩名鯊魚寶寶被隔離在白鰭鯊池頂部的隔離箱中。記者爬到池子頂部,只見倆小家伙全身灰不溜秋,尾鰭和背鰭染了一點兒白色。飼養員告訴記者,兩條小鯊魚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均為雌性,大的一條體長為80公分,稍小的一條體長75公分,體重大概為3公斤。“魚類的生育方式分為三種,一種是卵生,就是母體產出卵,守護照料直到小魚從卵里孵出來,像豹紋鯊就屬于這種情況,第二種就是卵胎生,像護士鯊,就是懷孕時是懷的卵,生小魚時,卵殼和小魚先后排出體外; 第三種就是像白鰭鯊這樣的胎生,小魚在母體里面生長成熟,生下時就能自由游動。”韓紹榮介紹,白鰭鯊屬于胎生魚類,生下來后就接受優勝劣汰的生存環境,大魚就不管小魚的生死了。
養了19條的白鰭鯊池目前“居室”有點兒小,為了保護小鯊魚,昨天中午13時,在YMG記者的見證下,三位工作人員抬著小鯊寶寶,來到鯨鯊池二樓的喂養臺上,將小白鰭鯊輕輕地放在寬敞的鯨鯊池暫養區。剛一進水,倆姐妹就擺尾歡快地游來游去,看起來是個天生的“游泳健將”。“半年后它們能長到1米1左右,到時候能獨立攝食后,將正式跟游客見面。”韓紹榮介紹說。
據介紹,煙臺海昌鯨鯊館共有護士鯊、檸檬鯊、豹紋鯊、鯨鯊等8種鯊魚共計100多尾,白鰭鯊共有34尾。今年,鯊魚家族真是添丁進口,喜事不斷:“白鰭鯊池里還有三條母魚懷孕了,另外,豹紋鯊也有5枚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韓紹榮介紹說。
■相關鏈接白鰭鯊
白鰭鯊學名叫三齒鯊,因鰭尖是白色而得名,其背鰭、尾鰭及胸鰭的尾端為白色,很容易辨認。雌鯊一年產1~5只小鯊,大約長50-70厘米,每年長2-4厘米,最長可達330厘米。白鰭鯊以魚類、烏賊及軟體動物為食,是危險鯊魚。經人們大量捕食,白鰭鯊數量現下降得厲害,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經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