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0月,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將在濟南開幕。縱橫交錯的西部新城核心區域,就是十藝節主場館——— 省會文化藝術中心所在地。近日,記者對省會文化藝術中心“一院三館”、配套設施及其內部進行了全面探訪,掀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大劇院
舞臺像“積木” 可變換多種組合
26日上午,記者來到臘山河西路。順著這條路往北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個大型不規則半球形建筑。3個“半球”大小不一,呈東西向排列,東邊的“半球”體積最大,西邊的次之,中間的最小。位于這3個“半球”北側的是3座高層建筑,西側較矮的一座已封頂。再往北走,過了威海路與臘山河西路交界口,就能看到幾座不規則多邊形建筑,這里便是“三館”,正有工人在進行外立面玻璃幕墻施工。
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工程負責人吳周軍介紹,大劇院包括東側的歌劇廳、中間的多功能廳和西側的音樂廳,分別與記者看到的3個“半球”對應。目前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舞臺已完成90%。
從大劇院東側入口進入,記者首先來到歌劇廳。有工人在緊張地忙碌著。歌劇廳有1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舞臺,此時看到的舞臺還縱橫交錯著各種滑軌,舞臺上方的燈架也伸縮至不同的位置,整個大廳像是交織著一張大網。在不久的將來,就是通過這些滑軌,舞臺可以變換出不同的造型。吳周軍將它比作“積木”,通過不同的組合,全由電腦操作,能營造出變幻莫測的舞臺效果。
在舞臺施工現場,幾名工人蹲在軌道上,有的在進行焊接微調,有的已開始木地板模板的鋪設。現場工程人員告訴記者:“主舞臺可分為6塊升降臺,兩側的側舞臺也分別能分為6塊。”他指著舞臺內側的環形軌道說,后舞臺還分為內外轉臺,“整個舞臺有上下兩層,可以進行多種變換,后舞臺也可以轉到前面”。
從歌劇廳往東走,分別是多功能廳和音樂廳。音樂廳的舞臺正在搭設,大廳中還滿是腳手架。吳周軍表示,歌劇廳和音樂廳需要在十藝節前全部完成,配套高層要完成外立面裝修。
“三館”
4座主體建筑布局呈“田”字形
在省會文化藝術中心整體建設中,與大劇院相得益彰的是威海路北側的“三館”。不同于以“半球”形為主的大劇院,“三館”更有棱角。站在大劇院配套高層上俯瞰,大劇院既像溫潤的貝殼,又像晶瑩的水滴,而“三館”的俯視圖則更像閃耀的星星。
記者看到,“三館”由4個主體建筑組成,總體呈“田”字形,有工人正在安裝外立面玻璃幕墻。“‘三館’的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現在已進入外立面玻璃幕墻裝修階段。”吳周軍說,二期工程還會建造配套高層。
據了解,“三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濟南興建的標準最高、規模最大、設施齊全的公益性文化設施。其中圖書館面積約4.08萬平方米,內設書庫、借閱區、咨詢服務區、公共活動區等。美術館建筑面積約1.54萬平方米,包括展廳、收藏庫房、創作室等功能區。群眾藝術館中則有群星劇場、各類藝術培訓及市屬五院團排練、道具制作、道具倉庫等用房,整個工程也將于8月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