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五年,是上一屆政府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突出發展旅游業,推動旅游業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的五年,也是旅游產業地位顯著提升的五年。旅游總收入連續邁上了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三個千億元臺階,年均增長23%,高出同期GDP增幅8.4個百分點,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回顧五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值得認真總結并在今后工作中發揚光大的方面。
一、按市場經濟規律培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全行業強化培育產業觀念,堅持把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市場為中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一是培育市場主體。在全省實施了引進一批、重組一批、轉型一批旅游大企業發展戰略,銀座旅游、煙臺南山、山東黃金、青島城投等一批旅游企業集團相繼掛牌并迅速發展。同時,成功引進了深圳華強、港中旅、無錫靈山等一批國內著名旅游企業,成為帶動山東旅游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二是培育消費市場。堅持滿足現實消費和引領未來消費并重。圍繞解決供需矛盾,深入推進重點旅游項目建設,五年累計完成旅游投資超過4000億元,相繼建成了一大批適應不同游客需求的觀光、文化、生態、休閑、度假旅游項目;適應大眾化休閑時代的到來,積極引導群眾轉變生活觀念,開發新的消費空間。省政府出臺了《國民休閑發展綱要》,舉辦了兩屆國民休閑匯活動。三是強化品牌建設。以“好客山東”為統領,全力推進城市品牌、節事品牌、產品品牌、服務品牌建設,基本形成了以“好客山東”為龍頭,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為支撐,以企業旅游品牌為基礎的“好客山東”文化旅游品牌體系,引領了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以人為本”原則,培育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統籌旅游的經濟產業和民生事業雙重屬性,把“以人為本”貫穿于旅游發展的全過程。提出了“城市不僅要為居民服務,也要為游客服務”的理念,配套出臺了一系列城市旅游基礎設施標準和服務標準。同時,積極推動各地將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廁所、旅游道路交通標識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城市公共財政支出范圍給予保障,城市旅游功能不斷完善。從游客的視角開展游客城市滿意度調查,引導各市利用調查結果開展城市旅游綜合環境整治,城市旅游的舒適度不斷提升。圍繞近年來大眾化出游的新形勢,加快旅游要素等基本服務設施建設。去年與2007年相比,全省4A級以上旅游景區達到145家,增加了107家;4星級以上飯店166家,增加了22家;進入全國百強的旅行社10家,增加了9家。城市游客應急體系和12301旅游咨詢服務電話等服務設施建設,使游客滿意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三、納入全局,融入部門,構建大旅游格局。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作用,率先推進旅游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科學發展,形成了大品牌帶動、大項目拉動、大活動推動的山東旅游發展模式。主動將旅游業融入經濟文化強省、生態山東和城鎮化建設,利用“藍、黃”國家戰略和省會城市圈、魯南經濟帶、突破菏澤等戰略,積極推進旅游與城市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體化發展,全省17市全部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培育了一批旅游強縣、旅游強鄉鎮、旅游特色村。深入推進旅游與交通、商貿、文化、體育、金融、郵政、電信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旅游與相關產業的合作共贏。
近年來,全省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總收入在全國的排名從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矛盾。主要是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平衡,國內、入境、出境三大市場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尤其是旅游業進入了轉方式調結構的攻堅階段,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在今后工作中重點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