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只聽說過鐵道游擊隊和臺兒莊大戰,想不到棗莊還有這么個好地方。這是不少初次來到山東棗莊的外地游客常常發出的感慨。”臺兒莊古城管委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在國家力促文化產業的利好政策扶持下,各地文化產業熱被迅速掀起,從名人故里之爭,到祭祖大典之盛,再到名人墓葬真偽之辯;從總投資1.59億元的乾州古城開發,到河北唐山投入15億打造曹雪芹公園,再到湖南新晃擬斥資50億重現“夜郎古國”。2008年,臺兒莊這座曾遭戰火毀壞的小鎮也趕上了文化產業熱潮。
臺兒莊古城重建時,采取了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由5家地方國有煤炭企業出資組成古城投資開發公司,每家企業拿出10萬噸煤的利潤,變現為4億元資本金投入古城建設,相當于用50萬噸煤換來一座古城。由此,棗莊便也走上了由“賣資源”向“賣文化”的城市轉型新路徑。
比起外地游客的刮目相看,棗莊市民真切感受到了發展文化旅游業帶來的變化。來棗莊的外地人多了。棗莊京滬高鐵客運量月均增長37.2%,高出全國13.6個百分點;高速公路車流量同比增長31.4%,今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增收1.76億元、增長52.7%。
生意好做了。今年前三季度批發零售2.75億元,增長67.4%,批發零售業稅收同比增長55.8%;專業市場、星級酒店比5年前增長了三倍多。而古城重建前,棗莊市竟沒有一輛旅游大巴、沒有一名地接導游。
就業崗位多了。目前,臺兒莊古城內有1005家酒吧、作坊、旅館、會館、商店,1.2萬人在這里創業就業。棗莊的萬人工商業戶達485戶,僅次于青島,位居全省第二。
山東省棗莊市旅游和服務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趙愛云介紹說,臺兒莊古城自啟動重建、試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400萬人次,得到了游客的認可,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邁出了打造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步。游客的大量涌入,帶來了人氣和商機,形成了“倒逼機制”,促進了吃住行游購娛等功能的發育,創造了政府培育市場、市場拉動消費、消費帶動投資、投資助推轉型的“棗莊實踐”模式。(白雪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