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50多年前的荔枝灣涌,水面上折射著一片刺眼的晶亮隨風吹拂,照亮了岸邊茂密樹葉下掛紅的荔枝果。西關沐浴著夏日晨曦,炊煙裊裊,大屋里、窄巷子中,雞啼聲、狗叫聲,騎自行車的、推早點叫賣的,頓時熱鬧起來,荔枝灣涌的船槳開始劃起,泮塘的男人們要到遠處去收獲馬蹄……
86歲的老泮塘人蔡金婆婆對荔枝灣涌的印象就是女人們要在男人們撐船出發的時候放上一些干糧或生米,好讓他們中午填飽肚子,有力氣干活。泮塘種植馬蹄的田地遠到羅沖圍、橋中,更遠的到現在的金沙洲、芳村茶葉市場一帶。女人們在家制作馬蹄糕,從遠處運送要靠船運,荔枝灣河涌的重大作用就在這里,它打通了泮塘與外界的連接。
亭臺樓閣窗外映著窗外景,游人走過,恰似入畫。
湖畔邊、樹蔭下,涼風春意,正是熱戀情侶甜蜜時。
“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那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事情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十幾萬人涌進西關,周圍蓋起了三至八層高的“火柴盒”式的宿舍,然后荔枝樹結不了果,河涌也日漸發臭。當年坊間甚至流傳著另一句詩,“一灣涌水濁,兩岸臭氣熏”。正因如此,政府干脆把河涌覆蓋讓其變成暗渠,并在上面鋪了水泥路。一名老街坊說道。53歲的劉永汝住在泮塘四約風水基,門前正對荔枝灣涌,背靠泮溪,緊挨荔灣湖,如今來看,的確是絕對的風水寶地。他在家中排行第七,合作社農轉工時到外地闖蕩。當填涌改路變成荔灣古玩城時,他從來沒敢奢望會變回童年荔枝灣涌的景象,即使2010年圍蔽后貼出電腦打印的彩色規劃圖紙,所有街坊茶余飯后的話題也對開涌還貌的舉措懷疑不斷。
美景重生,劉永汝卻差一點找不到自己的家,家就身在旅游區中央,新景舊情,見到游人如織,想起前輩家里靠制作售賣馬蹄糕的家庭作坊頗受街坊的好評,區里也支持并鼓勵餐飲、老字號手信和工藝品等西關旅游飲食文化品牌,發了牌照,劉永汝和兄弟叔嫂便分工合作,重操舊業。一家子也看到商機、為打造西關傳統小食而聚到一起。除了馬蹄糕,泮塘馬蹄粉、荔枝灣缽仔糕、雞仔餅也一同上市,成為尋味廣州的地道風味。
作為荔枝灣的老居民,蔡金老人笑容滿面地細數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早上到荔灣湖散步、上酒樓喝早茶,然后悠悠地去肉菜市場買菜,午飯后休息,幫子女看店鋪,晚飯后與街坊游人聊天。最享受的是在節日里,人頭涌現,游客聞名而至,夜晚燈光閃爍,燈船游涌,復古做大戲……節目比舊時還多、還美。
荔枝灣涌再造"嶺南水鄉"風情,治水,不單單是改善人居環境,也把廣州的歷史文化提煉出來。隨著市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那鳥兒成群飛來棲息,歌舞文藝同匯集的景象不再是一個童話,它將會成為真實,那是一個方向,寄托著廣州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