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四年,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揚繪制成了《姑蘇繁華圖》。人畫卷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zhèn)東行,過橫山,渡石湖,入蘇州城、經盤、胥、閶三門,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計有人物一萬二千余,房屋二千四百多棟,巍巍大觀。
二零一三年初春,五十一歲的蔡云娣在自己的磚雕作品《姑蘇繁華圖》前凝神良久,小小的刻刀一點點剔出了細節(jié)。微塵紛揚之余,是纖毫畢現(xiàn)的立體長卷。山巒、街巷、人物、亭臺、橋埠、舟楫,甚至店鋪招牌,都在簡陋的工具下,在湖泥燒制的磚塊中,如同丟進了顯影液里一般,漸漸浮現(xiàn)出來……
磚刻里的春園
今若游園,拙政園的新柳當為春日絕佳之景致。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東吳。當姑蘇城里、太湖邊上,那些細柔無骨的枝條剛剛泛出一抹嫩黃綠的時候,春天才算像模像樣地開始了。古人有煙柳一詞,實在是景生筆上,意在畫中。而那些曼妙的柳枝,也早早地被刻畫進了大大小小的園林里,四季不衰。那些廳堂前的門樓、照壁,以及墻的“墀頭”、“裙肩”上,你去看吧,你去找吧,那一方方古老的磚雕里,也同樣刻畫著“春入柳絲嬌”的場景,當時園林的主人們看到的景致都在那些立體的畫卷里了,同樣也是軒窗小榭,一池春水與天接,熏風過處,水柳婀娜,動靜兩宜……
昔日里,大小園林或官宦人家,多以家中庭院置有數方雋永清麗的磚雕為雅事,或得名家欣然游刃,或訪得高士題跋字碑,務須靜雅有序,性出天然。舊時姑蘇曾留得明清磚雕門樓二百余座,多少煙雨亭臺,栩栩人物……青磚白縫,金鉤鐵劃早已被荒草斜陽淹沒,幸存者亦已戰(zhàn)戰(zhàn)兢兢,枯老于尋常巷陌間。最宜春雨窄巷,把傘而尋,躑躅彷徨間,若能覓得一兩處舊存,可算是訪古問幽的一件樂事。
煉泥為金,雋物凝思
蘇州錦溪鎮(zhèn),長白蕩里野蒿過人,柳絮飛揚。“蕩”,在江南俗語中,即是小湖之意。水鄉(xiāng)澤國,頗多此類野湖,自生自滅,無人問津。或遺世獨立,或有纖細水道縱橫相連,少有行跡,多雁鴨所棲。而對于蘇州傳統(tǒng)磚雕來說,這里卻是獲得磚泥料子的好所在,蔡云娣在長白蕩邊擁有自己的傳統(tǒng)“金磚”制作作坊。
但此“金磚”非彼金磚,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guī)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因泥料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故稱“金磚”;又因供皇宮專用,稱之“京磚”,后逐傳為稱“金磚”。除作為包括故宮在內的古建筑修復之用,蘇州傳統(tǒng)“金磚”,更多是用于蘇派磚雕創(chuàng)作。曾經擁有燦絢芳華的蘇州磚雕逐漸淡出了普通百姓日常的家居生活,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門古老的手藝依舊頑強地維系著自己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