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一首叫做《剪羊毛》的民歌從澳大利亞流傳到了世界各地。于是澳大利亞農場工人緊張勞動的生活場景和樂觀的生活態度也就此流傳出來,甚至還有了中文的版本。
在澳大利亞,剪羊毛不論對羊還是對人來說,都應該是一大幸事了。相信有人曾經看過一張照片,澳大利亞有一只叫維克多的綿羊,被主人圈養在院子里當做是“全自動割草機”,不過是3年沒有剪毛就使得它在淋雨之后,“毛重”可以達到體重的5倍以上。也難怪會有好心人把它的主人告到了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等我們真正到了澳大利亞,不論是在陽光明媚的昆士蘭,還是在安靜祥和的西澳,或者是盛產葡萄酒的南澳,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農場。農場里有很多剪羊毛小屋,還有那綠色草地上悠閑游走的羊群。在這個羊背上的國度,必不可少的旅游體驗項目就是到這些小農場或者是博物館,去參觀體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剪羊毛。
在多年前,正宗的剪羊毛,應該是用特制的剪子來完成這個工作的。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剪頭發的重任都交給了“電動推子”,剪羊毛這種半工業化的活動,自然也需要更加高效省力一些了。
每年的八九月間,澳大利亞的綿羊們將會迎來它們的“換裝”季節。這時候農場里的剪羊毛高手們,會穿上特制的羊皮靴,拿上最順手的電動推子,把羊群都趕在一起,開始一年中最為盛大的“豐收”儀式。
一年的積累,讓這些為了“出產”羊毛而生的羊顯得“肥碩”了很多。在剪羊毛的小屋中,剪羊毛高手們如大俠般的“行云流水”讓人艷羨不已:隨手拽過來一只羊,讓它端坐在自己的兩腿之間,然后彎下腰,用推子從它的前胸位置四處推開來,就如同解開一件對襟棉衣一樣從容簡單。幾分鐘之后,羊兒就脫下了它的“純毛外套”,顯得白了很多,更是瘦了不少。整個過程,并沒有想象中的慘烈和對抗,羊兒們極度配合。而剪完放歸草地之后,可能是為了抵抗“脫衣”之后的寒意,它們的食欲更是讓人咋舌。
據說,在澳大利亞每年在不同地方都會舉辦剪羊毛大賽,11分鐘剪4頭是100分的標準。而且剪下來的羊毛還要整齊順滑,這才算上乘。當然了,這些剪下來的羊毛,按照羊的品種、羊毛質量和生長部位不同,劃分等級,壓包待售,則是農場主人的重要工作了。
作為游客,在澳大利亞體驗剪羊毛也是一大幸事。在那些剪羊毛的高手腳下安靜淡定的綿羊,在你的腳下可能就會本能地顯現不安的情緒。至于你那略有點哆哆嗦嗦的手法,不僅會讓剃過的羊失去“板寸”的精氣神,而留下長短不一的“毛寸發型”,白色皮毛上不經意被你剃破之后留下的傷口,更是會讓你心疼不已。而讓農場主人更心疼的,可能是那些你沒有剃干凈的上等軟毛吧。
當一群群的羊在牧羊犬的“照顧”下被趕到這邊一一修剪之后,再從遠處眺望那一片片綠色的農場時,那羊群便會顯得白凈了很多,纖細了不少。當然,在接下來一年的吃喝溜達之后,羊群將會繼續穿回它們氣派的“純毛外套”,而剪羊毛的高手也將繼續周而復始地再一次重現這羊毛豐收的盛典。
一切就這么循環往復,在自然和人力的作用下周而復始,而對于我們這些過客,從耳聞到目睹,從傳說到談資,從“電視里見過”到“兄弟我干過”,這就是旅行的真諦和意義了吧。
剪羊毛,不只是一個傳說,一個故事,一個術語,或一首歌曲,它也會是屬于你的一點感受,一段記憶,一次別樣的人生體驗。(李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