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無從考證的傳說賦予了阿帕克霍加麻扎一個美麗的名字----香妃墓。出發之前搜索過有關香妃墓的介紹,對于香妃墓的介紹是簡短的,簡單的介紹使我對香妃墓并不在意。在我看來,香妃墓圖了名人效應。我們到香妃墓是來看香妃的名氣嘛?它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帶著疑問和好奇,在游覽的過程中還真是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

頭一天抵達喀什,輕松的在市內走走。次日清晨打車,約行5公里就到了市區東北方向的浩罕村。車子從主干道拐入一條長滿白楊樹的林蔭路,一座淡綠色琉璃磚貼面的伊斯蘭風格建筑映入眼簾。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的香妃墓。

有關香妃,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諸多有關乾隆的影視劇或小說中均有香妃的身影,她原名叫買木熱·艾孜姆,是乾隆的愛妃,因她身體自幼發出異香,后來世人稱她為“香妃”。乾隆為香妃專門新建寢宮,恩愛有加,對她的去世悲痛欲絕。乾隆對香妃的愛以及香妃最后的死因傳說種種,不過,據考證,香妃真正的陵墓在清東陵,而香妃墓里僅存放了她的衣冠。

傳說是美麗的,不論哪一種,都寧愿她美麗的同時也是真實的。香妃墓建筑群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組成,保持了傳統的維吾爾族建筑藝術的特點。這是香妃墓的門樓,高大華麗,也是景點的入口處,門樓里左側是小禮拜寺。門樓外右側是售票廳,可以分開購票,也可以買全票。我只買了30元的香妃墓門票。景區外,有一小片的門店,除了一家賣畫的,其他都是賣玉器和小工藝品。
穿過這古老而滄桑的門樓,里面是一排白楊樹。進入門樓左側就是小禮拜寺,細細看來小禮拜寺的建筑風格頗有意思,但我還不明白意思在哪里?不過這已經足夠吸引我了,帶著疑問繼續前行。等會轉回時,我再好好瞧瞧,現在先去最主要的主墓室看看。很快就步行到了主墓室,經過這個拱形的小門廊進去即是,門口有些維族大爺大媽在聊天。主墓室就在眼前了!

香妃墓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淡綠色宮殿。是新疆最大的穹頂式建筑,主墓室的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墻體的巨大磚砌墻柱,底園直徑達3.5米,柱頂各有一小邦克樓(即召喚禮拜的小樓),通體用綠色琉璃磚鑲嵌,夾雜著一些黃色和藍色。正中央是一個穹隆形的圓頂,圓頂上又建有一座靈通剔透的塔樓。塔樓之巔是一彎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肅穆。整個建筑凸顯出端莊、穩重、圣潔的伊斯蘭風格。
四周的邦克樓,華麗麗的。仔細觀察主墓室四周藍色的琉璃瓦,原來每一篇瓦上的圖案都是不同的。墓門兩側墻面石膏花飾古樸典雅,雕鏤精細,線條流暢。進到主墓室,朝外看,陽光灑進來的盡是滄桑和希望。
墓室內離地半人多高的平臺上排列著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香妃的墳丘設在平臺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著她的名字,似在證明她的清廷妃子身份。墓丘都用藍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墓丘的作用。

主墓室的一側和后面,還有一大片的墓葬群。伊斯蘭的墓葬很有講究的,你有沒發現,有的墓葬很小,有的幾個墓葬在一個基臺上,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方形,這是為什么呢?
剛好在看墓葬群的時候,蹭到導游的講解。導游說大的是男人的,細長的是女人的,小的是孩子的,那種有基坐的是夫妻合葬。有的合葬墓下面還開著有口的?那是夫妻一方已逝,另一邊留著口子塞入土磚,待逝去時再葬入封上。

主墓室外的地磚也別具一格。離開主墓室,出門那個拱形門,繼續朝前走,來到講經堂,不過講經堂目前正在修繕,無法參觀。估計現在已經修好,再去的游客可以一飽眼福了。
講經堂是景區內最早的建筑,是當時玉素莆霍加和阿巴克霍加講經的地方。繼續前進,走進一道門樓,來到了建筑群的大禮拜寺,叫做“加滿清真寺”。這里由近百米長的敞廊和后殿組成,廊前的62根木柱由62位能共巧匠精雕細刻而成,我覺得最好看和最有意思的就是這62跟柱子,其木雕圖案和彩繪花紋沒有一根是相同的,堪稱維吾爾族木雕藝術的精髓!

拍了幾個,你看精美嘛?哦,這下我知道開始我看到那個小禮拜寺的時候為什么覺得很特別了。原來是因為這些柱子!要知道這些柱子可是真正的老物件啊,他們出生自1873年,算起來他們都快140多歲了!
在景區里遇到這兩位叔叔阿姨,夫妻兩位已經出來兩個多月了,走走看看,阿姨最近腿受了傷,走路一歪一歪的,但是他們依然堅持在路上。加滿清真寺在每個星期五(居瑪日)和伊斯蘭重大節日的時候,很多穆斯林會來此做禮拜。不過我去的那天不是周五也不是重大節日,看到的只有游客了。
另外,我發現它的排水系統也做得十分人性化,屋頂上伸出的那幾根排水管為什么那么長?就是不讓滴水掉到走廊上。院內,飽經滄桑的白楊樹,難逃游客罪惡的到此一游之邪念!

香妃墓的第一代是伊斯蘭傳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其衣缽,繼續傳教,并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世襲政權,成為十七世紀的白山派伊斯蘭教的首領,創建了南疆第一個政教合一的“霍加”政權,他的聲名遠遠超過了他父親,因此他死后,人們將這座陵墓命名為“阿帕克霍加麻扎”。而香妃是阿帕霍加的重侄孫女。
從某種意義上講,香妃在漢族人中的知名度又高于阿帕克霍加,這也是香妃墓得名的原因了。香妃墓實際上是阿帕霍加家族陵墓的俗稱,是典型的伊斯蘭風格的宮殿式陵墓建筑。待我再次走出來,仔細看了小禮拜寺的介紹,小禮拜寺叫做“高低禮拜寺”。
高低禮拜寺供冬季作禮拜用,面積雖然不大,但其建筑風格獨特,裝飾華麗,寺內木柱精雕細刻,藻井式天棚彩繪,石膏雕花和磚雕結合的墻體裝飾,圖案組合多變,色彩搭配和諧統一,建筑藝術之高超,工藝只今夕堪稱維吾爾族建筑之精華!
頂棚及柱子的繪畫和色彩雖然古老,還有斑駁,但的確是細膩精美豐富。規模什么的也比大禮拜寺要小一些,游人只能在四周看看,不能像大禮拜寺那樣進去參觀。我忽然明白了為何要游覽香妃墓,阿帕霍加墓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歷史的洗禮,以其堅韌不屈的精神固守其古樸的建筑風格,來此地的游客有幕名香妃之迷,也有為朝拜而來的,更多的是為目睹阿帕克霍加墓高超建筑技術和藝術風格而來!
另外,阿帕克霍加麻扎前后歷經三次修繕、重建。乾隆皇帝曾在1795年下令修繕過一次,這是由國家撥款的第一次修繕。大概由于這次修繕的原因,這里陵墓便和乾隆掛上了鉤。以后又產生了香妃和香妃墓的傳說,后世有許多有關香妃的美麗故事。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此麻扎不是叫“香妃墓”,還會有那么多人來參觀游覽嘛?或許許多人會錯過這美麗的維吾爾族建筑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