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廣寒宮上的嫦娥 、玉兔和桂花酒,也引起了人們的遐想。關于嫦娥奔月的傳說,已流傳千年,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山東日照濤雒鎮天臺山上至今仍有大羿陵 、嫦娥墓的遺跡,村民中流傳著大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山上有野生的月桂樹,附近鄉鄰都會上山摘月桂果子吃。嫦娥可能是咱日照嫚?雖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山上十幾處遺跡之間都有統一的體系相連。記者近日到天臺山一探究竟。
見聞天臺山上處處古跡
9月24日,記者來到濤雒鎮下元一村,沿著村中一條水泥硬化道向西、南行不足20分鐘便來到天臺山腳下。給記者帶路的是下元一村的村民申永秋,現在專職看守天臺山。
申永秋是一個稱職的導游,山中幾乎每一處遺跡,他都如數家珍。“這里曾經有一個山頭,像一只雞頭。可惜前兩年村里開石材把雞頭給破壞了。我們都管這個山頭叫呴呴嘍山。”申永秋帶著記者從隱蔽林中的幽深石徑向山上去。走到一半,便見到一處石屋,傳說是羲和女巫之墓。旁邊巨石上刻著女巫之歌,是詠嘆女巫的一首辭。繼續往上是十幾塊石頭圍成的一個先人“開會”的場所。往北走是石塊壘起的圖騰柱,圖騰柱往上是女神廟。傳說羲和部落曾在此生活,山南的湯谷,相傳是《山海經》記載的“羲和浴日”地方。
繼續往上,在一處開闊處 ,看到一處石丘,前有一塊長條石,便是村民口中的大羿陵。大羿陵不遠處是另一處石丘,也有一塊條石,便是嫦娥墓。兩塊“石碑”上都曾刻有字,破四舊時被紅衛兵破壞,已經無法辨識。
南山上另有祭壇遺址、太陽神石等多處遺跡。天臺山是先民祭祀太陽的地方,近年來,歷史得以挖掘和恢復,太陽文化研究會組織多次祀日大典。
傳說射日奔月環環相扣
日照太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旅美博士鞠志國對天臺山的傳說進行過綜合整理,山上的各個景點和傳說之間環環相扣,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體系。
“要說嫦娥,必須要說大羿射日,說大羿必須說到"十日之國"。”鞠志國說,大羿是帝堯時期的人物,統一了東夷各部落方國。由于該國家由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堯時十日并出,堯使羿射十日”。大羿射下9個太陽,其中一個落在天臺山上,化為一塊巨石,稱為太陽神石。
第十個太陽見勢被嚇得逃到東海里,不敢出來。天帝只好派一只玉雞落到天臺山的一個山頭上,每天早晨都把太陽叫出來。此玉雞就是村民口中的呴呴嘍山。所謂“大羿射日”,其實是大羿統一眾多部落的神話演繹。
大羿的妻子就是著名的嫦娥(也叫姮娥)。與傳說中嫦娥因貪心偷吃不死之藥飛升月亮的版本不同,天臺山流傳的版本是,嫦娥為了擺脫河伯的糾纏,讓大羿安心射日為民除害 ,才無奈服了仙藥升天。還有一說,大羿與嫦娥開創了一夫一妻的先河,后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嫦娥奔月的故事。天臺山上嫦娥墓與大羿陵相隔不遠,此墓既不向南也不朝東,而是朝向大羿陵。
鞠志國說,天臺山上的傳說和遺跡并非孤立的,呴呴嘍山、大羿射日、嫦娥奔月、太陽神石、羲和部落……眾多傳說是一個圓滿的體系。
專家打造太陽文化遺址公園
“這些神話傳說和遺跡,都與太陽崇拜有關。天臺山上的景點大多屬于上古時期的遺跡,也大都與東夷民族的太陽崇拜有關。我們最近一直在努力打造天臺山太陽文化遺址公園,重建太陽文化中心。”日照太陽文化研究會會長范海鈞說。
2007年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天臺山受到嚴重的破壞。呴呴嘍山的“雞頭”,因為采石已經被嚴重破壞,周邊的采石場不下10處。破四舊的時候,大羿陵、嫦娥墓上的文字也被破壞,太陽神石被砸掉一角。好在,現在天臺山已經被封山育林,準備打造一個太陽文化遺址公園。雖然前期對天臺山上太陽文化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但長遠開發,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范海鈞說,嫦娥奔月的傳說,除了日照還有河南新密、山東濰坊、江西宜春等多地。各地都想抓住這一傳說轉化為文化和旅游資源,宜春明月山已連續舉辦多次月亮文化節,甚至一度成立嫦娥文化產業辦公室。“日照挖掘嫦娥傳說,是在太陽文化里邊的一部分。日照在這方面的條件得天獨厚。有的地方,只有傳說,沒有遺跡,日照不僅有遺跡,而且非常系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