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日),記者專門前往山東煙臺招遠,感受這天賜的神來之水,施恩的靈泉圣湯。在山東煙臺招遠市內中心區,記者看到穿城而過的招遠金泉河中段東岸,蟠龍伸首的滾泉山下,有一片人所共慕的溫泉,那便是名灼古今、聲震遐邇的招邑湯泉。
隨行的煙臺招遠市文化部門專家介紹,據考證,招邑湯泉大約形成于兩億三千萬年前,其開發利用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得天獨厚的溫泉,是天賜神授的無價之寶,其造福于人類,可謂恩隆澤廣。“山東府志、登萊府志和招遠縣志,都有招邑湯泉‘奇觀天下最’的記載。”招遠市文化部門專家對記者說,清朝初年編修的《招遠縣志》中寫道:“湯泉最著驪山、最潔香溪,最熱遵化,而分寧、而臨川、而崇仁、而安寧、而寧州、而白崖、而德勝關、而浪穹、而鄧州、而廬陵、而京山、而新田,次皆景物,略知班班可據者。然招邑湯泉,熱不下遵化,其溫涼并流奇觀,為天下最,而載比者不為表章何與?僻處東陲,山靈抱恨。諸如此類,可勝道哉!”
由此可見,招邑湯泉在早期歷史上,曾一度“養在深閨無人識”,而它“天生麗質難自棄”,后來一經被發現,四方溫泉皆失色,為“奇觀天下最”了。
據煙臺招遠地質和水文部門實測勘定,招邑湯泉出水溫熱冠華夏,高達98℃,若投以雞卵鴨蛋,頃刻熟食。泉水中富含鈣、鈉、鎂、硫、氰、溴等二十多種礦物成分,屬于極其罕見的混合型。
記者探訪了解到,昔日的招邑湯泉,主要用于洗浴,“甃石為池,以沐湯泉”,在漢、唐、宋、明時期就已存在與盛行。到清朝嘉慶年間,湯泉已有官湯與民湯之分。官湯設在房屋內,為公家所建,設施比較講究,洗浴收費。民湯為露天浴池,以磚石砌池,引泉水進來,周邊筑矮墻遮擋,不收費。
新中國成立后,招遠對招邑湯泉進行了系列開發利用。一九五三年,招遠在湯后火神廟的舊址上,建起了一個一次可容納五十余人的職工浴池,浴池中開始設有床位。一九五九年,利用湯泉地熱,成功孵化出了小雞。一九六零年,利用湯泉熱水,建起一處皮革廠。一九六九年,渤海灣大地震后,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還在這里設立了地震觀測站。一九七零年,在湯泉西北,新建了一座一百五十個床位的浴池。一九七八年,又在湯北,新建了一座三層樓的浴池。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招遠先后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先后建設改造了十余家富有地方特色的溫泉洗浴場館。如今的溫泉不僅成為招遠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也成為外來游客探索金都文化,感受湯泉魅力的好去處。(李鑫 李建 豪杰 希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