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小輪游走在維多利亞港兩岸。來源:人民網
“香港島和九龍并沒有什么像樣的河流,人們卻偏偏愛說‘游河’,還有‘游車河’和‘游船河’之分……”香港老報人羅孚曾在《游車河》一文中這樣寫道。其實,前者指的是坐在車內去不同的地方,那些“任由流水般車子奔馳的街道”就是“河”;后者倒是的確與船有關。然而奇怪的是,羅孚發現,對于港島和九龍之間的輪渡,很少聽人說成是“游船河”。
這大概是因為,在人們心中,這段僅十分鐘左右的輪渡,有它獨有又親切的名字——“天星小輪”。“搭乘天星小輪游維港”不僅是香港人的美好記憶,更被美國《國家地理旅游雜志》譽為“人生五十個必到景點”之一。
行駛于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天星小輪”溝通了香港島與九龍半島,是香港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得益于與維多利亞港的親密關系,但這也絕非是天星小輪這家“百年老字號”能夠經營至今的唯一理由。
天上星 海上船
“天星小輪”的名稱并非從一開始就有。
香港開埠初期,很多道路并未開辟,如果要去稍遠的地方就可能要借助船。1880年,一位波斯人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并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始了載客輪渡的服務。
據當時報紙記載,早期的渡輪服務每相隔40分鐘至1小時開出一班,往返于中環畢打街和尖沙咀九龍角,每逢星期一和星期五暫停服務,以補充煤炭作燃料。1890年,“九龍渡海小輪公司”共擁有四艘單層小輪。不久,這四艘小輪均增設了上層客艙。
之后,一名亞美尼亞裔商人買下了所有小輪。由于船隊所有船只都以“星”字為名,“天星小輪”的名稱也因此誕生。1898年5月,天星小輪公司正式成立。
至此,“天星小輪”的名氣越來越大。不止于此,目前的九艘小輪也因它的名字而進行了富有寓意的設計:傳統雙頭式設計,船頂煙囪上有四顆星作為裝飾;船身上白下綠,上半部分的白色代表天,下半部分的綠色代表海。天星小輪將天與海通過這種方式合二為一。
天星小輪的碼頭“天星碼頭”也曾經歷了幾度變遷。第一代碼頭十分簡陋,由木結構加禾桿草搭建而成;1912年第二代碼頭原地重建,屬于維多利亞式建筑;1958年,碼頭搬遷至愛丁堡廣場,并更名為愛丁堡廣場輪渡碼頭,碼頭上的大鐘是香港最后一個機械鐘樓,成為中環的著名地標之一;目前的第四代中環天星碼頭啟用于2006年11月,它以第二代碼頭及鐘樓作為藍本,采用維多利亞式建筑和電子仿古鐘樓,以重現天星小輪的標志性特征。
不可錯過的十分鐘“享受”
“著名的天星小輪只有約十分鐘的航程,卻能帶給你這個城市壯觀的天際線,特別在日落時。”在美國國家地理旅游網站評選的“世界十大最佳城市渡輪”中,排名第五的天星小輪得到這樣的評價。
的確,在夏季的黃昏時分,如果你坐在靠窗的位置,溫熱的海風會吹拂你的發梢,給你片刻的神清氣爽。略帶咸腥味的維港海水氣息,吹散了以往你對香港的籠統印象和對維港景色的模糊感受,讓你近距離感受真實的香港:海面上時而來往的船只、海上日落的壯麗景色、維港兩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閃爍的霓虹燈外墻、海水拍打船身的節奏、周圍游客呼喚同伴的“快看快看”……當你還沉醉于這種跨感官的風情和享受中時,天星小輪已經晃晃悠悠地靠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