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祠
范公祠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范仲淹雖不是山東濱州人,但是他青少年時期卻與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有不解之緣。2004年,長山鎮范公祠被濱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鄒平縣政府投資重修范公祠,以更好地紀念范仲淹在鄒平長山的日子。
宋時范公祠已不在
只剩一株古槐
范公祠現今坐落在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孝婦河以南,長山鎮政府以西。現今的范公祠已經是鄒平縣著名的旅游景點,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五一勞動節期間還有不少人到此游玩。
范公祠堂門前有一株大槐樹,特別惹人注目,槐樹前面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宋槐”二字。此槐樹樹干非常粗,得兩個成年人四臂相抱才能環樹干一周,大樹被其中兩條枝干還有兩根柱子支撐以防折斷,其中三條枝干也用鐵皮圍住以防斷裂。此時正值春意盎然,大樹枝繁葉茂不禁使人心生敬佩。
據此槐樹旁邊《宋槐碑志》上記載,范公祠原有古槐若干株,相傳是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長山知縣韓澤創建祠堂時親手所植,后來民國初年只剩三株。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侵入長山鎮境內,祠堂門內右側一株突然枯死,被人們譽為“節槐”,主殿前東側一株最為高大,樹冠呈傘狀,八個成年人手臂相環才能繞樹身一周,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砍伐。現在只留下這一株“宋槐”,這株槐樹早年時樹干中空,后來樹干中空處又發芽成樹,與老樹融為一體,后人稱之為“懷中抱子”,千百年來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使人肅然起敬。據范公祠堂的工作人員介紹,北宋時所建的范公祠已不復存在,現今的祠堂全都是重修的,只有這株“宋槐”,是北宋時期留傳下來的。
記者欲探訪重修以前的范公祠的模樣,詢問了范公村許多村民,其中一位60多歲的村民告訴記者,只有80歲左右的那些老人們應該還記得以前范公祠的模樣。經記者多方打探,在范公祠堂門外一個東側的小亭子中找到了兩位80歲的老人,他們正在乘涼。“我們沒事兒的時候就到這里坐著玩,基本每天都在這。”80歲的張百金老人說。
“現在除了那棵槐樹是那個時候留下來的,其他的都沒了,都是重修的。”80歲的老人張之信告訴記者,以前的范公祠堂很簡單,面積也小,不如現在的大,紅色的圍墻里有一個大殿,大殿里有范仲淹像,范仲淹像的兩側還有兩個書童。“我小的時候就已經被破壞了,已經很簡陋了,祠堂的大門緊閉著,很少有人去。記得小時候經常爬墻進去摸鴿子蛋。”老人笑著說。那個時候在祠堂的前面有大面積的樹林,樹林里有很多石碑。
范仲淹兩段佳話
在長山廣為流傳
說起范仲淹和長山鎮的淵源,老人們有說不完的話,“范仲淹是在很小的時候跟著他母親改嫁過來的,他在這里度過了他青少年時期。”張百金老人說。
據老人們描述,范仲淹兩歲時父親范墉病逝,母親謝氏貧困無依,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給當時在平江(現今江蘇吳縣)任職的長山人朱文瀚,四歲時便跟著母親與繼父回到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今鄒平縣長山鎮范公村)。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范仲淹青少年時在這里生活了將近20年,從小特別喜歡讀書,傳說他讀書可用功了。”說著,老人們便講起了范仲淹“醴泉寺苦讀”以及“劃粥斷齏”的故事。
傳說范仲淹幾乎把長山的書籍讀了個遍,范仲淹20歲時,當地學塾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望,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到關中求學半年,游學關中的經歷使他更加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求學的決心。一天,他聽說鄒平縣境內西南長白山中的醴泉寺中從京城來了一位高僧,這位高僧博古通今,學識淵博,他便非常高興地前往醴泉寺拜師學藝,這位高僧見范仲淹志向遠大、氣宇不凡便接受了他,從此范仲淹便開始了他在醴泉寺的讀書生涯。那時,范仲淹繼父朱文瀚因病退閑在家,家境日漸拮據,漸漸無力供給范仲淹生活費,范仲淹便常常每天只煮一碗粥,等粥涼了,把粥劃分為四塊,撒上點鹽和菜末,再拌上點醋,早晚各吃兩塊,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這便是人們常提到的“劃粥斷齏”的故事。
“范仲淹后來出去考取功名,當了大官,等到他功成名就的時候還沒忘咱們長山的父老鄉親呢。”張之信說,范仲淹為官后,始終沒忘養育他成長的鄒平長山,他曾在《歲寒堂三題并序》中說:“某少長北地,近還平江。”他所說的“北地”則指地處北方的淄州長山縣。范仲淹63歲那年,奉命到青州兼任安撫使,途徑淄州長山縣,當時天寒地凍,路途難行,又加上他體老多病,路上耽擱了一段時間,直到第二年三月份才來到長山縣,長山的父老鄉親聽說這個消息后,不管男女老少,排列在大路兩旁,范仲淹與父老鄉親們便一一親切相見,問寒問暖,并親手寫了《留別鄉人》,這便是“禮參長山父老”的故事。
重修范公祠
成國家2A級旅游景區
長山范公祠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即范仲淹去世后第13年,由當時的長山縣知縣韓澤倡建,之后經過近20次重修,隨著歷史的變遷,范公祠越來越荒廢。2006年,為了打造“范公故里”文化旅游品牌,為了弘揚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思想,鄒平縣政府先后投資了500萬元對范公祠進行恢復建設,目前,范公祠景區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景區占地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根據乾隆19年的范公祠重修碑記,按照當時的格局進行的修復,包括四進院落,主體建筑有長廊、主殿、寢殿以及后花園。
現今的范公祠大門的牌匾“范公祠”三個字是我國書法界泰斗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一進院落有新建景亭兩個,東為“憂樂亭”,取意于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西為煙雨亭。垂花門與碑廊相連,碑廊東有范公祠碑刻八塊,記載了范公祠歷代重修的歷史。二進院落修有東西廂房,其中西廂房擺放著與范仲淹有關的書畫作品。三進院落便能看到“范文正公祠”,這五個大字是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生前所寫。祠堂內塑有范仲淹的雕像,雕像兩側為捧印書童、捧書書童各一名。最后是范仲淹的寢殿,名為“菜根莖舍”,牌匾是由著名書法家苗培紅先生題寫的,之所以稱之為“菜根莖舍”,是因為范仲淹一生清貧、儉樸,他把他為官所得的錢用在了興辦學校、購買義田、幫助部署親友和撫恤孤寡貧困,而他自己一直到老卻一點積蓄也沒有,范仲淹病故入殮時,連一件新衣都沒有,但是他卻心系天下、懷抱國家,使得后人不禁敬仰。
據范公祠內的工作人員介紹,范公祠二期工程還沒完成,主要在范公祠以北修建范公祠后花園,西側修建范仲淹故居,東側、南側進行擴建,使景區環境更加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