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古寺伴名泉。在千年古剎靈巖寺深處,藏著多處泉水,以其靈動之美更添名寺寧靜幽遠。記者與山東濟南市名泉辦和長清區旅游局工作人員一起,探訪了靈巖寺風景區的名泉。
進入靈巖寺景區大門朝右走,繞過掛滿青綠色爬山虎的石階,來到一山崖下,山崖底部繞出一彎半圓形的泉池,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其水叮叮咚咚,甚是悅耳,卻不見泉水從何而來。通過長清區旅游局工作人員的指點,才發現泉水發源于巖洞中,洞口已被封閉,泉水順著巖壁沖刷出石隙,匯聚到泉池中,為全寺生活用水。池旁立著一片形似袈裟的鑄鐵塊,該泉因而被稱為袈裟泉。
長清區旅游局工作人員說,其實此泉原名叫“獨孤泉”,康熙年間《靈巖志》中記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后人以姓命泉也。”金朝《名泉碑》用的也是這個名字。從資料中可知,真正為人所知的則是袈裟鐵塊的傳說。北魏年間法定禪師游歷至此,愛其泉石,就在此地重建佛寺,修建時據說有鐵自地涌出,高可五六尺,重達數千斤,其身布滿天然水田紋,形似袈裟,泉也因此得名。
泉池旁邊現修建了長廊,供游客休憩賞泉。泉水在池中盤桓曲繞,溢而為溪,通過石雕龍口注入一方水塘當中,徐徐涼風從山頂吹過,引得樹葉簌簌作響,在水中吹出陣陣漣漪,擾得池中各色魚兒四處游蕩,別有一番情趣。
距袈裟泉不遠,就是有名的“五步三泉”景觀,包括卓錫泉、白鶴泉、雙鶴泉3處名泉,清代《長清縣志》、《濟南府志》、《靈巖志》中有專門記載。三泉中,以卓錫泉水最盛。泉在崖壁下洞穴內涌出,其上方石壁上鐫有“卓錫泉”。泉旁石崖蒼苔滿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鳳尾修竹。卓錫泉東約18米崖壁下,為白鶴泉,呈石窟狀,泉自窟壁縫隙中流出。窟上方巖有“白鶴泉”石刻。雙鶴泉在卓錫泉南七八米處,為南北向雙池,南池壁上題“雙鶴泉”三字。三泉細流潺潺,匯為小潭,名曰“鏡池”,又稱“功德池”,池中種有多株荷花。(趙曉林 李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