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每一首美麗的詩詞背后,都有一代代的追隨者,《卜算子·我住長江頭》這首詞顯然已成為近千年來無數崇拜者百讀不厭的佳作。而這首詞的作者李之儀卻并不為大眾熟知,也更少有人知道現今山東無棣縣信陽鄉李通判村就是他的出生地。他和無棣信陽有哪些傳說?為何信陽鎮的李家莊后又更名“李通判村”?情義詞人的故鄉現今如何?記者通過各種方式尋訪了詞人蹤跡。
村人銘記李之儀
村莊更名通判村
對李之儀身世的記載,網絡和書籍中有三種解釋,一說他的故鄉在河北滄州,一說在德州慶云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濱州無棣縣信陽鎮李通判村。
記者后來又從村民傳說和文史資料中了解到,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之儀生于無棣縣政府駐地北11公里處的李家莊。后因李之儀任過原州(今屬甘肅)通判,故將原村名李家莊更名為李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是兼行政與監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知州向下屬發布的命令必須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與知州聯署之故。
5月15日,記者來到無棣縣信陽鎮通判一村。村委會成員告訴記者,這個村子在四五十年前還叫李家莊,即李之儀的出生地,人口有1500多人,現在被分成了通判一村、通判二村、通判三村,通判一村姓李的最多,占三分之一,通判二村姓李的已為數不多,三村全部姓鮑,又稱鮑家。“這個李姓據說就和李之儀是一家。”村委會成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