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博物館門口一個巨大的牌子上寫著“中國運河之都”,朱承山自信滿滿:“一點不是虛名。濟寧是明清時期山東第一大城市,大運河的樞紐,運河總督衙門府在此。運河總督是二品官,比現在的省長還大,好多明清小說里都提到濟寧,例如《水滸傳》、《醒世姻緣傳》…… ”
康熙和乾隆都多次在濟寧駐足,祭拜孔子、觀瞻太白樓、接見河督、視察河務,也留下了許多古跡和故事。濟寧是孔孟的故鄉,曲阜、鄒城都屬濟寧轄區。濟寧還曾有一位偉大的朋友——李白在這里長期居住過。運河邊上為紀念他而建的太白樓,現在依然是濟寧的地理和文化坐標,如果人們相約見面,“太白樓”是一個標志。太白樓院內,一座李白雕像正面朝向古運河。就在太白樓附近,2010年的時候,挖掘出了運河總督衙門遺址,吳東順擔心:“也不知道是復建還是要怎么弄。”
運河邊留下來的真正古董是順河東大寺,全國五大清真寺之一,“龍首”式樣中國宮殿式伊斯蘭建筑群位列全國清真寺之冠,也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乾隆曾在此留下墨寶、專門賜匾;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稱它為中國最壯觀的清真寺建筑,是京杭大運河上唯一一座“國寶”級清真寺。
也是因為運河,南來北往的船戶、商人聚集于此,他們中有很多回民,很多人移居到運河兩岸。他們是伊斯蘭教的虔誠信奉者,一般圍寺而居,清真寺在他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剛好遇到了一場回族葬禮,整個寺廟及周圍都沉浸在莊嚴的氛圍里。在東大寺西側,本來還有一座西大寺,已經消失在時間里,現在它曾經的風貌被印刻在東大寺的青花瓷墻面上。朱承山介紹說,西大寺與東大寺作為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典型地體現了運河文化隨著運河的開發、運河經濟的發展、運河城市的崛起而繁榮起來的歷史。
南水北調再造“運河之都”
咸豐年間,黃河北徙,運河北段河身日漸淺涸,河道淤塞,運輸功能逐漸喪失。到光緒年間,漕運方式發生變化,濟寧的商業發展失去優越地理位置的支持。由于商業的衰落,城市發展動力的喪失,濟寧開始走向衰落。另外,隨著煙臺、青島的通商開埠,膠濟鐵路、京浦鐵路的修建,大量的貨物從濟南轉走青島、天津。吳東順說:“近代濟寧雖然在宣統元年開通了兗濟支路,但這條鐵路使濟寧處于一個分支線上,遠離了京浦鐵路干線,根本沒有處于鐵路沿線城市的優勢,沒有便利的交通位置。”
今天,這個“運河之都”又因為水和現實發生了關系。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在進行中,濟寧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輸水通道,微山湖的南四湖是重要的調蓄水庫,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貫穿濟寧,占山東全省的近一半。如果沿著古運河一直走到和新運河的交界處,就能看到這條偉大的人工河是一條不寬的河流,堤壩兩側的防滲工作正在進行中。來自蘇北的工人,把一種半透明的白色防滲膜攤開在堤壩上如同閃亮的綢緞,防滲膜里有導管澆筑進水泥,咬緊堤壩,運河就能牢牢固定住自己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