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將署
這座官式建筑是參將署,俗稱大衙門,門口的這條古街,被稱作大衙門街。大衙門街全長1000多米,貫穿古城東西。
參將署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為清朝正三品參將行署。參將統領600兵馬,負責管轄220華里運河河道的工程防護和漕運治安。1937年1月,國民政府在此設立山東嶧縣警察局臺兒莊分局。1938年初,成為第3集團軍副司令沈鴻烈的軍火庫,在臺兒莊大戰中,這批軍火發揮了作用。現為“臺兒莊古城重建博物館”。
門前這兩根旗桿上,刻有“太平”二字的方形容器,里面裝的是五谷雜糧,為一方百姓祈求五谷豐登,天下太平。
清代的參將為副總兵,相當于現在的省軍區副司令員。一個沿運城鎮,為什么委派這樣一位高官進駐呢?這是因為,從微山湖湖口至江蘇駱馬湖這段運河,一度盜匪橫行,官船和商船經常受到搶劫。據史書記載,順治皇帝繼位后,令江南織造趕制了兩套龍袍。運送途中,在臺兒莊以西的德勝閘遭到號稱為“九山王”的土匪搶劫。這一搶劫龍袍案,震動朝野,從此,朝廷對這一帶的河道安全異常重視,設立專門機構,委派正三品參將負責防務。
翠屏學館
翠屏學館為座廟堂式建筑,古城的一所私塾學校,始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尤家辦的義學,對外收徒。該私塾1938年毀于戰火,現在原址重建。
私塾產生于春秋時期,除秦朝曾短暫停廢外,一直是官辦學校的重要補充。私塾在漫長的傳統社會綿延不衰,與官學并駕齊驅,共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為培養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臺兒莊的私塾學校,光緒年間有32處,培養出許多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運河支隊創始人孫伯英、趙靜波,詩人賀敬之,戲劇導演鄭亦秋,歷史學家胡繩武、張玉法,軍旅作家賀茂之,臺灣美術教育家金哲夫,兒童文學作家郁化清,江蘇畫家賀成等知名人士,都是臺兒莊私塾教育體系的受益者。
這所私塾,占地面積1197平方米,建筑面積680平方米,為私塾文化展示區。
謝裕大茶行
這座木雕茶樓,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由浙江茶商沈綺建造,名為蘇杭茶樓。沈綺有茶園百畝,就到這里銷售茶葉,兼開茶館。咸豐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謝正安收購了蘇杭茶樓,改名謝裕大茶行。原建筑毀于1938年的戰火,因為是全木質結構,大火三天不滅。現在原址復建,為茶藝文化展示區。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不同品種的茶葉,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五千年的風風雨雨。這里所展示的茶藝文化,獨具臺兒莊特色。清代中葉,臺兒莊的飲茶習俗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僅茶葉品種,就有綠茶、青茶、白茶、黃茶、紅茶、黑茶。由于品種不同,飲法不同,季節不同,飲者的境界不同,對茶的要求不同,派生出來的藝術表現不同,于是產生了臺兒莊特色的茶文化,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天后宮
這座天后宮,是大陸同類建筑中規格最高的一座。清朝初年,由福建商行集資興建,建成后成為福建會館。在整個清代,天后宮香火旺盛,不僅是福建商人的精神家園,也是過往船家朝拜媽祖的圣地。不幸的是,這座神圣的廟宇,毀于1938年的戰火。今天重建的天后宮,建筑面積1508平方米,為二進庭院格局。有正殿、配殿、前后廂房、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80余間,是一處具有鮮明閩南特色的建筑群。抱廈屋面,琉璃瓦蓋頂,屋脊上有二龍戲珠,線條舒展流暢,雕梁畫棟,彩繪點染,肅穆中透出金碧輝煌。
天后又稱天妃、媽祖、海神娘娘,是船家的保護神。相傳,天妃是五代時期閩王兵馬使林愿的第六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福建湄洲島。幼年時期就神通廣大,能乘席過海。二十歲那年,升天化為海神,護佑航船安全。媽祖信仰最初在福建流行,后來演變為全國性的海神崇拜,清朝初年傳到臺灣。內陸地區供奉天后的廟宇不多,臺兒莊有天后宮存在,是閩商在運河流域經商、傳播媽祖信仰的見證。這一民間宗教建筑,折射了當年臺兒莊對南方客商的吸引力。
船形街
船形街,長110米,中間寬60米,四周環水,形似揚帆起航的巨船,寓意“大河行舟,一帆風順”。設計為大運河非物質文化博覽園。
非物質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園內所展示的,既有大運河沿岸所特有的非物質文化展示,也有其他地區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大運河的包容胸懷。
船形街的二樓,為書畫和攝影藝術家提供作品陳展服務。有興趣的游客,可以上去參觀。
船形街不僅整體像一艘巨船,而且里里外外還塑造和繪制了許多小船。中間這艘船,是乾隆皇帝的龍舟形貌。這尊石雕作品是鎮水獸,保證河水波瀾不興,航行安全。船上有供演出的后樂亭,現在正演出的柳琴戲,是當地的鄉土劇種。
這一造型美觀、功能別致,具有象征意義的船形街,是古城重建中“創古”理念的體現。當年,這里沒有船形街,而是一塊空地,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廟會,就在這里舉行。清朝咸豐七年鬧洪水,處在低洼地段的房屋被淹,有些居民在這里搭建了臨時居所,成為“棚戶區”。在規劃設計古城重建方案時,一直沒有確定在這里恢復什么建筑。2008年,陳偉市長到北川看望援建工程隊的人員,離開北川趕赴機場時,繞道去了羅城古鎮。羅城是山區,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羅城人為了求生存,年輕力壯者就走出四川,漂洋過海到南洋打工。那時候,航海船只沒有今天這樣堅固,航海技術落后,海難時有發生。家中的頂梁柱到外面淘金,少則一年回來,多則幾年,有人也許一去不回。為此,鎮上的人建了一條船形街,為遠行者祝福,祝愿他們乘坐的船只航行安全。陳市長到達羅城時,已是晚上七點多鐘。置身高處,俯瞰羅城的船形街,頓時生出在這里建船形街的念頭。
臺兒莊因運而興,在晚明和整個清代,一直是運河重鎮,漕運樞紐。使臺兒莊繁盛的原因,是船只帶來的人流和物流,所有的商業、服務業,都建立在航運之上。船是船民的家園,也是為臺兒莊帶來財富的載體。在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深處,船的地位也非同小可。常用的祝福語中,一帆風順,一路順風,本意都是對行船者的美好祝愿。這些祝愿,已經超越了水上航行本身。重建臺兒莊古城,城中要有幾處地標,船形街應該是一處。而地標建筑既要有具體功能,又要超越具體,成為符號,具有普遍意義。船形街是對運河航行者的祝福,也是對所有游客的祝福。在此,我祝愿各位游客,來船形街走一趟,從此云帆高揚,風順水順,求財得財,求福得福,求子得子,求學得學,一生平安,世代富貴。
匣官署
這座臨河建筑是臺莊閘官署,為管理船閘的閘官官邸。它由門廳、西廂房、北大廳、東廊道組成,為一層官式建筑,面積200平方米。
臺莊閘官署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后經多次修繕和重建, 2009年重建的閘官署,設置為臺兒莊運河奏疏展館。通過運河奏疏,向游客講述臺兒莊運河的故事。
臺兒莊運河因為有東西泇河支流,歷史上被稱為泇運河,于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開通,次年正式通航,為京杭大運河一段東西走向的河道。這段河道,落差大,水流急,為了節制水流,保障旱季通航,朝廷在這80多華里的河段上,修建了八座船閘。船閘有上游和下游兩道閘門,中間有一段閘室。平時關閉閘門,有船只上行時,關閉上閘,開啟下閘,待閘室內的水位泄至與下游水位齊平時,船只進入閘室,隨即關閉下游閘門,開啟上閘,向閘室灌水,當閘室水面與上游水位齊平時,船只駛出閘室,進入上游航道。下行時則相反。現在的船閘,包括葛洲壩和三峽船閘,原理與臺兒莊八閘是一樣的。
“山東第一閘”地標碑
明清時期的臺莊閘,就位于這里,它是北上漕船由江蘇進入山東的第一道閘,被稱為“山東第一閘”。這塊地標碑,1912年由中興煤炭公司所立,以紀念棗莊至臺兒莊的鐵路開通。中興公司的煤炭,一直通過臺兒莊運河外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