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首都倫敦,有“世界第一堵城”之稱。有人說,如果到倫敦旅游,沒遭遇堵車就不算真正游倫敦。本次奧運會開幕之際,我來到倫敦,真正見識了一回“堵城”風采。
倫敦不少著名建筑物歷史悠久,城市布局也都保持著原始狀態,因此很少能見到國內常見的寬闊馬路,主要交通干道也只是雙向四車道,即單邊并排只能行兩輛車,還有許多道路窄到每個方向只能容一輛車通行。為了減少市區擁堵,近年來倫敦市政府對于進入市中心的車輛,征收高額的“擁堵費”。雖然倫敦人自己較少開車,市中心也很少見到小汽車,但由于城建的先天不足,擁堵不可避免。為觀看白金漢宮11點20的換崗儀式,我們怕被堵車誤事,特地7點50分就從住地出發。可當我們的旅行車到達白金漢宮路時,就遇上堵車。車速非常緩慢,像蝸牛爬行。旅行車好不容易到了白金漢宮下車點,卻由于沒有停車位下客人,司機只得又隨著擁堵的車隊向前挪移。不知不覺中,旅行車載著我們又按原線路行駛,直到找到合適的停車點。在倫敦旅行期間,像這樣堵車游街的事常有發生,不過倒讓我們透過車窗,從容地瀏覽了倫敦的市容市貌,這也算因禍得福吧。
在英國,不僅倫敦市區堵車,高速公路也時常發生交通擁堵。我們從蘇格蘭的約克市前往劍橋鎮時,恰好是周末,高速公路上車流滾滾,大多是出外度假的小汽車和房車。我們原定中午1點30分到劍橋吃飯,因交通擁堵,結果3點30分才到。
在倫敦開旅游車的司機,大多是退休人員,他們車技好,車德也高,開車非常有耐心,不隨意變線、搶道和按喇叭。因此,雖然時有堵車,但交通秩序井然有序,當地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市民的自律,應該是“堵城”倫敦不幸之幸吧!
(福建)趙玉明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徐志摩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喚起了多少人對劍橋的無限遐想,也由此成為無數中國人魂牽夢縈的地方。
劍橋是英國東部的一個小城,因“劍河”(又譯作康河)而得名。緩緩流動的劍河穿城而過,兩岸的秀麗風光、風格迥異的學院,花團錦簇的園林,古樸凝重的教堂,讓劍橋這個古老的大學城充滿了寧靜的田園風情和古典的浪漫氣息。一所大學造就了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所大學,到處彌漫著濃濃的科學氣息,這就是劍橋給我的最初印象。劍橋大學幾百年來哺育出許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如牛頓、達爾文等,更有60多位諾貝爾獎金得主也曾在劍橋留下了青春求學的足跡。因此,初去劍橋,首先要拜訪的一定是三一學院。虔誠地推門而入,六尊令人肅然起敬的石雕像飛入眼簾,他們就是被譽為“三一之子”的牛頓、培根、巴羅、麥考菜、魏偉爾和丁尼生。這里綠樹掩映,芳草萋萋,彌漫著一種不惹塵埃的圣潔和莊嚴。在左邊的草坪上,有一棵“貌不驚人”矮小的蘋果樹,據說它就是讓牛頓悟出“萬有引力定律”那棵著名的樹,而樹左邊有一個開著小窗戶的房間,就是牛頓當年居住的地方。現在,這間臥室仍有學生住,聽說只有數學考得非常好的學生,才有資格入住。
穿過圣約翰學院的小門,盡收眼底的是豁然開朗的劍河全景。這一線的景區有一個專用名詞——后園,這兒小橋流水,云靄低垂,綠草如茵,樹木蔥蘢,融鄉村田園之靜美和古典建筑之精美于一身,一片詩情畫意。難怪徐志摩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斜躺在窄窄淺淺的小船上蕩漾康河,悠然地看著兩岸風景從眼前游走,三一學院、圣約翰學院、王后學院、克萊爾學院的美麗背影一一展現在我們的視線里。不過,最溫情最柔美的,我認為還是國王學院那壯觀的教堂,放眼望去,就仿佛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將婀娜的身姿搖曳進劍河的柔波里。恍惚間,想起徐志摩說的:“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脫胎的。”就是在這里,徐志摩的人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是康橋的美,滋潤了他的靈魂。
(湖南)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