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東營廣饒縣大王鎮居民劉興亮在收到網購的一雙鞋子幾小時后出現了嘔吐、腹痛等癥狀,29日因搶救無效死亡。據醫院診斷,劉先生死于有毒化學液體氟乙酸甲酯中毒,圓通速遞公司向受害者致歉。【詳細】
圓通一位工作人員稱,“快遞員的化學知識有限,對化學品識別能力不夠,而且也沒檢驗設備,發件的化工廠稱無毒無害,就攬件發出了。”但按照相關郵政規則,“寄件人能夠證明所寄物品不屬違禁物品,快遞企業方可接單”。此事中,涉事化工廠并未提供任何“安全”證據,圓通怎可草率收件呢?
“奪命快遞”事件在讓我們痛心疾首的同時,也讓我們不禁反思: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自身權益緣何保護起來如此難?快遞公司為何能夠運送有毒物品,是不知情還是另有原因?據央視記者調查,快遞公司運送有毒物品不止一次,也不止圓通一家,申通、韻達、德邦等也赫然在列。
關于奪命快遞的出現,有人說是加盟門檻太低,也有人說是相關立法滯后,但從郵政局出臺新規后各家快遞公司的反應來看,最主要的問題恐怕還是最近幾年來對快遞行業的要求過于松散,以至于稍微監管嚴格一點,快遞公司便直呼為難。【詳細】
奪命快遞的出現,絕非偶然事件,《郵政法》規定的驗視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大打折扣,許多快遞員工資是記件制,驗視會花費時間降低收入,加之顧客反對隱私受侵,在僥幸心理下,一些快遞員干脆對寄件直接放行。除驗視制度形同虛設外,快遞行業亂象層出不窮。
個人信息遭泄露————據央視財經微博報道,一份填寫完整的快遞單,在網上,賣到四毛一張。購買者多是淘寶店家,購買快遞單上的單號等信息制造虛假交易,提高信譽。為了創收,圓通、申通、天天快遞等快遞公司會留存著單號等信息,價高就賣。
快件丟失————一個快遞包裹中的4件翡翠掛件在送達收貨人手中時卻發現少了兩個,失竊的兩個掛件價值15萬元。后經調查,竟然是快遞公司員工所為。
維權獲賠難————魏女士公司委托圓通物流將價值3.2萬元的貨物從鄭州發往杭州,最后貨物丟失,事發之后,他們公司向圓通物流多次反映要求盡快解決,鄭州圓通推給杭州圓通,杭州圓通推給上海總部,在多次“踢皮球”后,以客戶在發件時未進行保價為由,給出的賠償方案只有2000元。
暴力分揀————在某媒體記者的暗訪視頻中顯示,“大不壓小、重不壓輕”的碼放原則、“快件分揀脫手時不超過30厘米”的規定都成了“浮云”,只要位置和方向正確,有多遠就扔多遠。工作人員稱,不用擔心快件損壞,因為快遞公司“保丟不保損”。
服務態度惡劣————雖然屬于服務行業,但快遞從業者的服務態度卻廣為消費者所詬病。快遞員拒絕送貨上門,惡語相向、東西放到門衛處司空見慣,快遞員經常發這樣的短信:30分鐘內速來大門口取貨,過時不候…… 【詳細】
快遞亂象頻發的背后原因,最關鍵的是以下兩點:
政府:缺法規,更缺監管——有專家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快遞業相關法律和法規尚不健全,暫時造成法律法規上的漏洞。一個首要問題就是快遞企業的服務質量標準尚未明確。如頒布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雖然對各種快遞業務做了具體的規定,但對于違反了這些規定的企業如何去處罰、消費者利益受損害如何鑒定責任等,沒有具體規定,導致一些快遞企業有法不依,不按照規定去執行,消費者一旦出現包裹被調包、破損、延誤等,維權很艱難。但也有專家認為,目前關于快遞業的法律法規是比較完善的,但監管的乏力導致其在執行中大打折扣。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教授陳鵬飛表示,法規出臺后,監管部門未能嚴格監督企業執行落實,多數違規企業也并未依法受到處罰,在這種情況下,再完善的法律也很難起到實效。
企業:以服務質量為代價的急速擴張——國內多數快遞企業實行的是成本較低、更利于快速擴張的加盟模式,由于管理松散、準入門檻低,此類企業一直是發生各種違法違規現象的“重災區”。對此,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加盟模式下的競爭是嚴重同質化的,以低價競爭為主,必然帶來利潤的減少和服務質量的下降。同時,加盟模式還導致總公司與分公司、加盟網點之間的關系更為松散,對基層員工的管理和培訓很難做到嚴格規范。【詳細】
快遞業服務水平低、行業發展雜亂無章、企業管理混亂已經使其成為眾矢之的。內部人士表示,快遞行業的自身建設遠沒有跟上業務增長的速度,低價無序的競爭侵蝕了快遞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飛速發展的物流行業需要管理,甚至需要政府幫助迅速地完成這一過程,但是,絕不能僅僅用管制去解決所有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快遞行業在中國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不能盡快的終結種種亂象,快遞未來的發展狀況不容樂觀。轉型期的陣痛是每個快遞公司都需要經歷的,唯此,才能更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