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早晨,文繼華像往常一樣,早早站在灑滿陽光的操場上,大手一揮招呼全校僅有的7個孩子奏國歌升國旗。“老規矩,等我喊了開始,咱們再唱,別著急。”濟寧微山縣南陽鎮建閘村是一個建在島上的小村莊,村莊面積只有0 。 9平方公里,居住著不足80戶人家,建閘小學就建在這個孤島上。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唯一的老師文繼華在這里已經堅守了28年。

一個老師,七個孩子
近日,記者從微山縣南陽古鎮西渡口坐船一個多小時到達建閘村。船未靠岸,建閘小學隨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吸引著記者的目光。鐵柵欄和水泥墻圍成的校園,兩米多高的校門護墩,平整的水泥地,黑瓦白墻黃邊的校舍,寬敞明亮的教室,煥然一新的建閘小學讓記者心生感嘆。2012年9月3日,齊魯晚報記者第一次走進建閘小學采訪文繼華。當時的學校就只有七間危房組成,連個院墻都沒有,地面就是坑坑洼洼的土泥地。“w,ang,wang,網,電網,上網,國家電網……”文繼華張大嘴巴念,講臺下的孩子們跟著大聲讀,響亮的讀書聲回蕩在微山湖的水面上。
“黃記者,學校變化大吧,現在的教室能抗10級地震,教學也用上了多媒體,孩子們也有了電腦,教室也安了空調,你看這體育器材都是新的,還有這些課外書……”他對記者說起學校的變化。

記者清楚地記得,2012年9月第一次到建閘小學時,文繼華對記者的講述。那年7月間的一場大風把村里的不少板房都吹翻了,文繼華門前的大楊樹也被吹倒了。
大風停后,村民們都跑去建閘小學看,屋頂還在,只是一側的窗戶被刮壞了。村民們都覺得慶幸,漏風的窗戶相比于教室兩邊翹起破裂的水泥地面和裂了長縫的墻壁來說,不算什么。之前因為建閘小學是否保留還不確定,教室也沒有進行維修。那時候已經是危房的教室成了文繼華最擔心的事。為了孩子們的安全,政府部門投資近80萬元,將建閘小學全部推倒,在原址重建。
現在的建閘小學只有兩個年級,7名學生,一年級有5名學生,二年級有2名學生,7個孩子坐在同一間教室里。“春節前還有10名學生,春節后有3個跟著父母出去打工去外地上學了。”文繼華說,這7個孩子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文繼華說,學校里學生最多時不超過10人,在建閘小學教書的28年時間里,也不過300多個學生。28年,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進大學校園。近兩年,文繼華的學生有6人考上大學本科、4人考上研究生,很多學生已經在外地參加工作。
劃船接送,資助學費
1962年出生的文繼華,是土生土長的建閘村人。1985年從微山縣第一農技中學畢業后,文繼華被分配到微山縣南陽鎮南店子小學。已經停課的南店子小學因為新老師的到來,一到五年級的學生重新聚集在教室里。每天給五個年級輪流上課,備課到晚上12點成了文繼華的“必修課”。四年后,南店子小學撤銷,文繼華回到自己的村莊,停課三年的建閘小學重新開了張。家長們把早已過了入學年齡的孩子們送到學堂,學校又從村里招來五名代課教師,擁有50多名孩子的建閘小學又恢復了之前的熱鬧。
建閘小學所屬的南陽鎮,位于微山湖北部腹地,轄區共有83個自然島嶼。在這里,船是村民們的唯一出行工具。為了學生們能安全上下學,早些年文繼華每天親自劃船接送學生。學生們分散在不同小島上,他每天6點起床去接學生,下午4點多,再挨個兒把他們送回家。北方冬天很冷,水面結冰,文繼華的妻子楊華就和他一起接送,“她在前面刨冰開路,我就在后面劃船”。
文繼華說,“我劃船接送是不想孩子們輟學。很多家長覺得讀書浪費時間、麻煩,不讓孩子讀書,長大后直接出去打工。”但他篤定,知識可以改變湖區孩子們輟學的思想。近些年,村子里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增多,生源也在縮減,文繼華告訴記者,他們湖區的收入都不太好,不少家長去江浙一帶打工,孩子也就被帶走了,“今年只有七個學生,之前多的時候有100多個。”
楊華還告訴記者,為了不讓孩子們輟學,早些年,文繼華每個月工資還是30元的時候,“看到有孩子因貧困不能上學了,他就自己掏錢幫孩子們交學費,前前后后資助了30多個孩子”。
也曾動搖,選擇堅守
從1989年到2017年的28年間,建閘小學逐漸從五個年級縮減為現存的一個年級。學校的老師們有的離開了,有的清退了,卻再也沒有新老師來。文繼華是校長,也是孩子們的語文老師、體育老師……“我教所有科目。”近30的時間里,文繼華教出的學生考上大學,讀了研究生。每到過年,學生們來看老師,文繼華總是格外有成就感。但看著四周被湖水圍住的村落和只剩下10張課桌的教室,他也動搖過,想著走出去。
2012年清明,楊華突發疾病,文繼華開船帶著妻子趕去南陽鎮,未料船突發故障,一路上換了三次船,文繼華看著躺在船上不動的妻子,心里很是惱火,“出去一趟這么不方便,得出去了,不在這兒教書了。”可回到學校看見孩子,文繼華又把離開的念頭打消了,“我走了,這些孩子怎么辦?”文繼華說,他現在還記得回村任教時,是老村長親自劃船接他。老村長說,“文老師,我們這一代都是文盲半文盲,但我們不想我們的下一代也成文盲,你一定要把孩子們教好。”
每年縣里都招不少新老師,但沒有老師愿意來建閘小學。文繼華說,“我盼著有新老師過來。如果沒有新老師調過來,我也要堅持到底。”
對文繼華來說,好消息是,上級教育局已經確定在文繼華退休后安排新的老師。
馬云:我們沒有資格頒獎,只是借此感恩
本報杭州7月12日訊“中國有二十多萬名鄉村校長,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感謝你們,因為你們的努力,你們的堅持,讓農村的孩子才會不一樣,中國的教育會不一樣,社會就會不一樣。”馬云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馬云12日在杭州說,“我們沒有資格為鄉村校長頒獎,我認為今天是一個感恩儀式,對守住最貧困、最艱難地區的鄉村教師和校長表達一點點我們感恩之心。”
12日上午,由馬云公益基金會主辦的首屆新鄉村校長論壇揭幕,首批入選馬云鄉村校長計劃的校長名單同時揭曉,20位入選校長每人將獲得50萬元發展基金,同時,馬云基金會還將為他們組織國際游學、校長課堂,以及幫他們結成“鄉村教育家”社區,共同探討鄉村教育發展模式等,供他們開拓教育模式。
馬云說,“中國有9000多萬鄉村兒童,很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并不在他們的身邊,決定這9000萬孩子的未來的是300多萬鄉村教師,而對于鄉村教師來講,校長好不好非常重要,決定370萬鄉村教師成長、發展和命運的是中國二十多萬鄉村校長。在中國的發達城市,一個校長可能就是校長,但是在偏遠的農村,一個校長就是一個地方的教育部的部長。一個國家的未來,教育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偏遠山村的教育部長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因而,馬云公益基金會一成立就確定了初期重點關注的就是中國鄉村教育發展領域,目前推進中的公益項目主要有“馬云鄉村教師計劃”“馬云鄉村校長計劃”,以及全新打造的“教育網絡平臺”。馬云鄉村教師獎每年出1000萬元獎勵100名優秀鄉村教師,馬云鄉村校長計劃則投入2億元表彰潛在的鄉村教育家。
馬云認為,中國9000多萬名孩子在鄉村,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教育,城里的教育再好,社會也很難進步。“幫助農村全面脫貧,我認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