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5月22日訊 “我今年80多歲了,希望在座的科研人才要趁著年輕多搞創新研究,以后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得這個獎。”2016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2日上午在濟南舉行,有洋流研究“開拓者”之稱的胡敦欣院士獲得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后,在現場對廣大科研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實際上,山東科研創新的隊伍正在越來越“年輕化”,大眾網記者注意到,本次評獎中建議授獎項目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2歲,中青年科技人員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81歲的“科研標桿”,期待科研工作有更多創新
胡敦欣院士是何許人也?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從青年學子時期便投身海洋研究,如今已經81歲高齡,仍然沒有停下科研探索的腳步。本次評獎中,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候選人標桿作用更加突出,胡敦欣在獲獎后飽含深情地對現場科研人才提出了兩點期望:一是鼓勵大家要趁著年輕多搞科研,希望今后這個舞臺上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二是希望科研工作者多搞創新性研究,創新才有生命力。
胡敦欣院士在海洋環流、海氣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等領域有多項重要科學發現和創新學術成就,發現熱帶西太平洋棉蘭老潛流(MUC)、“東海冷渦”、“陸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積必為軟泥”的科學規律,得出“東海是大氣二氧化碳匯區”的重要結論;組織發起了由8個國家19個單位參加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國際合作計劃,為推動國內外海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
科技創新隊伍“年輕化”,45歲以下獲獎者占比超60%
記者了解到,本次評獎中,建議授獎項目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2歲,其中,35歲以下的占26.3%,36-45歲的占37%,46-55歲的占31.1%,56歲以上的占5.6%。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員主持完成的項目32項,占授獎總數的23.7%(比2015年提高0.5個百分點)。
比如,年僅36歲的山東大學李立平教授主持完成的“深長隧道重大突涌水災害預測預警與風險控制關鍵技術”項目,建議授予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海信(山東)空調有限公司年僅30歲的陳興虎作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ECO雙源雙模式變流量控制技術在變頻空調機上的開發與應用”項目,建議授予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校領跑重大創新陣地,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示
從獲獎單位來看,高等學校依然保持原始創新方面的明顯優勢。在省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建議項目中,高等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獲獎數量分別占總數的72.7%和75%,包攬了一等獎項目(7項),成為我省基礎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創新研究的主力軍。山東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濟南大學等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多個項目獲得突破性發現,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另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近年來能力明顯提升。在省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由企業獨立完成或參與完成的項目91項,占比達到73.4%,比2015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企業的獲獎成果主要聚集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資源與環境等領域,反映出科技成果轉化及其應用已經成為我省“轉調創”的主要動力來源。
海洋養殖、農業等優勢領域繼續“領跑”獎牌榜
從獲獎領域來看,優勢領域繼續處于相對領跑的地位。其中,海洋養殖、農業、紡織領域的項目獲獎率達35.7%,高出平均獲獎率近11個百分點,反映出我省優勢領域的創新成果得到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在全國處于相對領先的地位。比如,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教授完成的“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項目,創建了國際領先的低成本、高通量全基因組分型和扇貝分子育種技術,育成4個扇貝品種。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完成的“百萬噸級作物營養雙平衡緩控釋肥料創制及應用”項目,創新了立式流化床為核心的百萬噸級雙平衡肥柔性裝置及輕簡化施用技術,制定的《控釋肥料》國際標準引領了化肥技術標準的方向和產業國際化。
此外,與人民生產生活、健康、節能環保等有關的惠民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取得豐碩科研成果,逐漸成為我省科技創新的示范和樣板。(大眾網-山東24小時記者 樊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