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北碚區周阿婆的老伴身體一直不好。今年年初,周阿婆聽鄰居說,有一種保健品很好用,就花3000余元買了,但是給老伴服用一個多月,什么效果也沒有。周阿婆沒想到,這種保健品是假的。
今年3月27日,重慶市公安局打假總隊、北碚區公安分局按照公安部統一部署,與福建、云南、廣西、四川等地警方同時行動,打掉一個制造、銷售假冒保健品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40名,搗毀制售窩點28處,總涉案金額達1.07億元。
保健品包治百病
77歲的周阿婆告訴記者,她找到一家保健品專營店了解情況,并在店方要求下留聯系方式。隨后專營店打電話邀請她參加"免費講座"。就這樣,她和其他老年人聽了3天講座。活動結束后,她沒禁住"忽悠",買了3000余元保健品。
據重慶市公安局北碚分局經偵支隊民警肖瀟介紹,去年11月,北碚公安分局根據群眾舉報,發現一個長期在重慶向全國各地銷售假冒保健品的犯罪團伙。
經調查,警方發現李某等人在全國多地專門選定中老年人群體,通過開講座、做實驗,宣稱自己銷售的保健品能包治百病,進而向中老年人推銷號稱具有增強抵抗力、降血壓等效用的某種膠囊。李某等人將這些假冒保健品,以高出進價幾十倍甚至百倍的價格售給中老年人牟取暴利。
而進一步的調查更令肖瀟震驚,這些保健品的包裝是安徽某藥業有限公司授權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銷售時所使用的正規包裝,但其中"藥粒"卻并非該藥業公司生產。
"我們發現福建廈門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系制售假冒保健品的幕后黑手。"肖瀟說,專案組立即派員前往廈門,摸清了張某從河南、浙江等地購買藥片、藥丸等原材料,在廈門設立制假窩點,雇用工人進行包裝,通過李某等經銷商將假冒產品賣向全國各地的犯罪網絡。
指著行動中收繳的另一種假保健品肖瀟說:"這種假膠囊每盒進價也就50元,賣給中老年人時竟達到每盒5800元。"
精心包裝獲信任
此案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針對中老年人。事實上,套取老年人信息推銷假冒保健食品,已成為一些犯罪分子慣用手法。
李某從廈門購得假藥粒后,通過開辦講座直接"忽悠"消費者,或通過中間商直接銷售。肖瀟給這些中間商起了個形象的代號——"地產商"。
"‘地產商’往往是在當地保健品行業中有一定名氣和人脈的人。"肖瀟告訴記者,這些"地產商"在某個地域、某個地方從事保健品生意時間較長,掌握大量個人信息。
"很多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難以根治,容易病急亂投醫。騙子正是利用他們這種心理,將一些假冒保健品宣傳成神丹妙藥。"北碚公安分局經偵支隊支隊長王建軍一語道破玄機。加之很多老年人獨居家中、內心孤獨,推銷人員采用"喊爸媽"、參加免費講座等形式,獲取老年人好感,再以所謂專家、名醫為幌,故意夸大或捏造病情,"忽悠"他們購買假保健品。
肖瀟說,李某就把自己包裝成"慈善大師"、"風水大師",以此騙取中老年人信任。比如說自己給中央領導講過課,他的同伙會現場播放一些視頻短片和一些圖片,讓參會者產生很強的信任感。有時,李某也會找來一兩個"托兒",上臺講自己服用李某推薦的保健品恢復健康的“故事”。
在各種光環照耀下,特別是在一種極為特殊的氛圍下,中老年人很容易產生信任感。據辦案人員介紹,李某一案被騙中老年人,不僅包括退休工人,還包括一些退休干部和大學教師。
保健品市場太混亂
目前,保健品市場亂象頻出,通過"忽悠"老年人過度購買牟取暴利,更是成了一些無良保健品公司及其從業人員的慣用伎倆。
"據我們了解,以開講座名義銷售保健品全國已十分普遍。這些‘講師’和銷售團伙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王建軍告訴記者,李某通過"地產商"臨時租用當地較為高檔的賓館做為授課地點,參會人數也從幾百人到上千人不等。
記者了解到,夸大保健食品功效,極易耽誤老年人病情。一些保健食品內容"變異",隨意添加化學成分、藥物成分,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針對的是特定人群,目前保健食品銷售人員多數不具備專業素質,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狀況、疾病產生原因等并不了解,單純以銷售產品為目的,極易對消費者身體帶來潛在危害。"王建軍坦言。
他說,這些所謂的保健品,或違法宣揚療效,或定價畸高;或質量無法保證,或干脆就是"三無產品",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同時他也提醒中老年人,不要輕信所謂"大師"、"專家",要對自己的身體有正確認識,定期檢查身體,以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