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0日晚,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被授予紐約市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并發表演講“我的故事”。攝影師:阮煜琳/中新網
當地時間11月10日晚,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被授予紐約市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并發表演講“我的故事”。攝影師:阮煜琳/中新網
當地時間11月10日晚,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被授予紐約市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并發表演講“我的故事”。攝影師:阮煜琳/中新網
原標題:莫言獲紐約市立大學榮譽博士笑言“會建議有錢人來捐款”
中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10 日晚在紐約市立大學獲授榮譽博士學位,并發表演講“我的故事”。
“在我們村同伴的心中,莫言是一個低能的人,打架打不過他們,學習沒有他們好,長得也沒有他們可愛,但榮譽卻得到了很多”。莫言說,他們心里覺得很不平衡,而在內心深處,我也覺得與他們沒有區別,甚至不如他們。決定我們不同命運的是各種各樣的機遇,總的來說,只是我比他們幸運!
莫言說,在兒童的心里,天生地喜歡童話,不喜歡科學。科學將美麗的神話變為現實,而文學將嚴酷的現實變為神話。科學與文學似乎永遠在對抗,但“生活離不開科學成果,而心靈也需要文學的滋養”。
莫言回憶自己童年時代時講道,“當時的中國農村,是神話鬼話并存的世界,與科學無關”。“我所在的村莊直到1982年才有了電。此前,一到夜晚村里就一片漆黑。我們圍在暗淡的燈光下,聽老人們講神話故事。我當時沒有意識到這種學習對我今后的文學創作有幫助,沒有意識到村里人講的故事是為我今后成為作家做著準備。我后來也看過一些文學書籍,但對我寫作幫助最大的不是看到的,是耳朵聽到的。”
“人們問我的故事從哪里來?”莫言說,我的故事一是聽來的;二是親身經歷、親身體會的;三是編造的。任何作家的故事都是來自于這三個方面。有個人經驗,也有聽到的別人的故事,加上自己的創造,變成自己的小說。
莫言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自己發表第一篇小說,至今已經過去三十年。這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己創作的過程與中國巨大的變化連在了一起。我的小說描述了中國的歷史,更多的是關注中國的現實。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幻想與生活的結合,就是我小說的全部內容。
莫言笑言,“這是自己第六次來美國”,“感謝紐約市立大學授予我榮譽博士學位,無以回報,我回國后繼續寫出好的作品給你們,如果有人錢多得花不了,我也建議他們向你們學校的基金會捐款。”(完)